在面对治疗或康复时,病人需要在饮食、活动、生活作息等面向调整下很多工夫,像是摄取足够的营养、进行体能与复健活动,以及改善生活作息,这些健康促进行为都对病人的恢复与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在疾病或治疗后,会因为症状不适或体力下降导致执行的门坎提高,病人可能常会感到挫折、动力不足,甚至对健康促进行为产生抗拒,进而影响治疗与恢复的成效。
本篇文章将说明为何会有这样的困难,并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5分钟法则,来帮助治疗与恢复中的病人提升动机,解决动力不足困扰,逐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动机与行动的顺序:先做再说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想做」而去「行动」。例如,当感到饥饿时,我们会想吃东西,于是去找东西进食;当感觉疲累,我们会想要休息,进而躺下睡觉。但当面临疾病的影响时,这种自发性的动机可能变得薄弱或消失,也可能因为疾病、症状的影响,让我们进行该行为的门坎变高,最后减少,甚至不做了。
如果这时候我们持续等待「想做」的感觉出现之后再开始行动,很有可能会一直等不到。此时行动不再是「先有动机,再行动」,而是必须「先行动,才会产生动机」。换句话说,在疾病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转换想法,想着「先做再说」、「做一点点也很好」,会有助于我们执行健康促进行为。
二、5分钟法则:小步骤达成大改变
为了让这种「先做,再感觉到想要做」的方式更容易实行,我们可以将目标分解成更小、更短的步骤,我们称之为「5分钟法则」。5分钟法则的核心是将目标设定为能在5分钟内完成的小单位行动,让行动的门坎降低,变得容易启动。
举例来说,假如病人的最终目标是每天完成30分钟的轻度运动,这对于体力低下或缺乏动机的病人来说可能过于困难,因而导致抗拒或逃避。然而,如果将这个目标拆分成5分钟的步骤,目标变得相对简单许多。例如,可以从5分钟的散步开始,当病人完成后即便只是微微出汗、感觉到微小的成就感,也有助于提升之后进行更长时间运动的意愿。
这样的方式能让行动的阻力减少,帮助病人体验到「做到了」的正向回馈,进而逐步建立对于健康行为的信心与动机。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慢性病及癌症病人经常因疾病或治疗副作用导致食欲不振,难以摄取足够的营养。这时候可以利用5分钟法则,设定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小目标。例如,可以从喝一杯高蛋白饮料或吃几口蔬菜汤开始,而不必马上要求进食一整餐。这样的方式减少了进食的压力,且每次的小小成功有助于逐渐增加饮食量,帮助身体获得必要的营养。
坚持5分钟法则,培养健康习惯
对于健康促进习惯的建立,我们无需追求一步到位的改变,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先做再说」、「做一点点也很好」,而5分钟法则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透过这种「先行动,再产生动机」的策略,病人可以在小步骤中逐渐累积信心,最终达成更大的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