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臭味并非单纯的排泄物气味,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根据最新医学研究,粪便气味源自肠道细菌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气体组合可能因应不同的肠胃疾病而有所变化,成为身体发出的早期健康警讯。
肠胃科医师郑泓志分享了一项刊登于国际医学期刊的研究结果,指出肠躁症、发炎性肠病,甚至大肠癌患者的粪便VOCs组成都与健康人不同。这意味着,我们的鼻子可能比医疗仪器更早察觉肠胃问题。
医师进一步解释了四种常见的异常粪便气味及其可能对应的健康问题:
黑便伴随铁锈味或腥臭味:可能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出血。血液经过胃酸分解后会释放出这种特殊气味。 油耗味或浓烈腐败臭,伴随油脂残留:可能代表脂肪消化吸收异常,与胰液分泌不足或胆汁排出异常有关。可能的原因包括慢性胰脏炎、胰脏肿瘤、胆结石或肝胆功能异常。 发酵酸味,粪便带气泡:常见于肠道菌相失衡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肠躁症、益生菌摄取不足,或长期压力导致。 臭鸡蛋味,粪便呈软黏或糊状:常见于高蛋白饮食者。肠道细菌分解含硫胺基酸时会释放硫化氢气体,造成这种特殊气味。
医师提醒,如果粪便气味变化明显且持续超过数天,尤其伴随其他症状如黑便、油便、腹痛或体重减轻,应及时就医检查。偶发的气味变化可能只是饮食因素,但持续异常则不容忽视。
了解粪便气味的健康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敏锐地察觉身体的微妙变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过度解读每次如厕的经验。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和气味来初步判断肠道健康状况。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观察仅供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诊断。如有疑虑,最好的做法仍是咨询医生意见,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