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2日訊】(記者程靜綜合報導)德國總理朔爾茨週六(13日)啟程訪問中國,一批頂尖企業高管隨行,預計將與中共黨魁習近平會晤。分析認為,這掩蓋不了中德分歧,德企在華陷困境,被形容上了「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對德國來說,供應鏈多元化才是重要戰略目標,與中共拉開距離「去風險」才是趨勢。
德國總理訪華 專家:掩蓋不了分歧
週五(12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將於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此前,德國政府發言人週一表示,朔爾茨此行將訪問成都、上海和北京。在上海,他將與德國企業高管舉行會談,並在上海一所大學發表演講。4月16日,在結束訪問前,他將在北京與習近平和李強會晤。另外,兩國政府首腦還將共同出席德中經濟委員會會議。
這是朔爾茨自2021年12月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柏林繼去年發布「對華戰略」後,德中兩國領導人首度實體會面。
美國之音報導,陪同朔爾茨訪華的有三名內閣部長以及德國頂級企業的高管,包括西門子(Siemens)、拜耳、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寶馬(BMW)和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等公司老闆。
外界預期,朔爾茨訪問期間將提及的重大議題,包含中歐貿易逆差及中國產能過剩、中國在俄烏戰爭中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日益緊張的台海局勢、南中國海、美中關係等一系列經濟政治話題。
榮鼎集團負責中國事務的資深顧問巴爾金(Noah Barkin)告訴德國之聲,預計朔爾茨會把主力放在「雙邊能夠加以合作的領域」,「但即使如此,仍不可能掩蓋得了雙邊分歧」。
德企在華陷困境 被形容上了「通往地獄高速公路」
德國是歐洲工業強國,也是世界頂級經濟體之一。過去幾十年,德國的先進制造業優勢使寶馬(BMW)和西門子(Siemens)等公司在中國市場攻城掠地。
據榮鼎集團柏林研究公司的數據,2009年至2021年間,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136%,是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對華出口總和的兩倍。
但是最近,在中共日益激進的保護主義和嚴格的產業政策下,「政客」(Politico)說,這條路看起來更像是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
從西方企業偷師學藝的中國公司,目前正在蠶食德國的核心市場。今年1月,由行業贊助的德國經濟研究所發出警告:2022年,歐盟13%的先進制造業產品(包括藥品、機械和汽車)進口自中國,而2000年這一比例僅為2.5%。也有人指出,問題還不止於此,中國本土公司的崛起也蠶食了利潤和市場份額。
中國德國商會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德國公司感到在中國市場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競爭」。
同時,歐盟對中國為其關鍵產業(從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到汽車公司)提供的慷慨補貼,越來越感到沮喪。大量廉價的中國電動車進口到歐洲,給當地製造商帶來了巨大壓力,以至於布魯塞爾正考慮最早在今年夏天徵收關稅。
不過,儘管德國汽車工業也面臨廉價進口產品的壓力,但梅賽德斯和寶馬等公司卻不願支持懲罰北京,因為擔心中共(很可能)進行報復,導致它們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政客」分析,德國最大的公司——汽車公司和巴斯夫等化學品製造商——對中國的曝險雖然最大,但他們的許多供應商也對中國下了大賭注。
專家:中德競爭只會加劇 完美風暴在醞釀
其實德國與美國一樣,意識到中共威脅。德國去年7月發布的首部「對華戰略」指中共威脅全球,目標要在關鍵領域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聯邦政府正在努力降低與中國經濟關係的風險」;這與歐盟呼籲的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戰略方向一致。
但是,2023年,在其它國家紛紛退出中國之際,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將近120億歐元。據著名經濟研究所IW Köln數據,2021年至2023年,德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超過了2015年至2020年這五年間的投資額。
對於西門子、大眾等40年前開始在華投資的德國龍頭企業來說,中國現在已成為其全球業務的支柱。光是中國就占大眾全球汽車銷量的約50%。
法國國立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塞巴斯蒂安‧讓對法廣證實:這些企業並沒有支持歐盟主張的「去風險」,「好像沒有中國,它們就看不到未來,它們就像患上了斯特哥爾摩綜合症,促使它們加倍下注,深信最終會擺脫困局」。
此次朔爾茨訪華,德國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在德國 N-tv 頻道上建議:「應將減少產能過剩和抑制出口作為此行的優先事項」。他認為,總理有能力與目前 「癱瘓 」且缺乏外商投資的中國經濟進行談判。
實際上,北京需要德國。中國經濟目前陷入困境,美歐在加緊圍堵。4月10日,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發布報告,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不變,但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
德國一些政界人士,認為德國應該採取行動,從中國抽身。基爾研究所最近研究顯示,與北京的重大決裂將使德國經濟萎縮約5%,與2008年金融危機或新冠疫情後德國經歷的經濟衰退相當。換句話說,這將是殘酷的,而不是致命的。
基爾的舒拉里克說:「我們的國家有足夠的彈性來應對這種極端的情況。」
榮鼎集團歐中關係專家諾亞-巴爾金預計:「一場完美風暴正在醞釀之中。中德之間的競爭只會加劇,這將不可避免地迫使柏林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問題是何時?時間不等人。
「去風險」有顯著成效 供應鏈多元化是戰略目標
有調查顯示,德國走在「去風險」的路上。朔爾茨出訪前夕,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說,在家具和汽車製造領域,德國企業降低對中國依賴度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德國之聲援引該所調查顯示,在工業和貿易領域仍然依賴中國原材料和商品的德國企業比例已經分別降低至不到40%。這一比例比上一次進行該調查時——也就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不久——有了明顯下降。
其中「去風險」成效最為顯著的是家具製造和汽車製造業,這兩個行業中依賴於來自中國的重要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企業比例分別降低了29個和17個百分點。
但是,德國化工產業不僅沒有「去風險」,反而對中國更加依賴了——該領域46%的受訪企業表示依賴於中國的供貨,比2022年調查時還提高了5個百分點。
報告最後總結,對於許多德國企業來說,供應鏈條的多元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的是,德國工業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是促使德國從中國進口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德國政府如果要推動貿易多元化,必須要將對外直接投資納入關注視野。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此前對分析,中共對美國、對德國以致整個西方,都被視為一個系統性威脅,那麼跟中共拉開距離去風險,是個必然的戰略行動。就是說,歐美日相互協調,雙邊或三邊開展自由貿易談判,一直有計劃實行零關稅,意味著歐美日三邊經濟一體化。
「如果他們這個計劃得到執行,或深入推行,整個世界經濟格局將有重大變化。」目前美日、美德之間的貿易關係都在大幅度提升,中國已經喪失了對日本的最大貿易出口國地位,日本對美國的出口,超過了對中國的出口,而現在德國的對華出口,也很快要被對美出口所取代。
王赫說,隨著中共跟西方的日益對抗,這個脫鉤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
責任編輯:房夏焥#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新聞五人行】美中俄舞台 中共黨魁「加戲」
Next Article 中國樓市亂象迭出 專家:龐氏大騙局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