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名人离异事件频传,传统的稳定婚姻与家庭观,随社会型态与性别观念演变,夫妻、伴侣走向离婚愈来愈常见。据内政部统计,台湾近9年(102-110年)结婚未满5年即离婚的比例已超过30%且有逐年升高态势。111年数据显示,婚龄未满5年离婚比例高达34.28%,亦即每3对伴侣超过1对以上,在婚后5年内走上离婚道路。
「离婚」或「失婚」对身心健康的冲击不可小觑,大型统合分析指出,离婚或分居者死亡风险平均高出23%。亦有研究显示,婚姻关系互动不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有关,而颈动脉内膜厚度是评估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指标。离婚是一段令人「精疲力尽」的历程,特别是首次离婚者而言。「冲突」是造成身心健康风险的关键原因,离婚过程冲突程度愈高,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愈大。
纯以性别而论,离婚男性中收入较高、年纪较轻者,在离婚后的身心状态较佳;而薪水愈高、拥有新的伴侣及离婚次数较少的女性,受到离婚的影响也较轻微。可见离婚冲击对较低收入、年纪较高、未有新伴侣的族群而言伤害更大。对此,目前各项文献皆建议,善用数字工具并在离婚早期阶段介入身心调适与专业咨商,有助于降低离婚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包括工作效率、医疗保健及心理咨商支出等负担
离婚冲击身心健康? 与社会支持、经济负担有关
未经妥善协调的离婚,不只代表伴侣之间更强烈的「冲突」,也与更高强度的「压力」有关。社会科学家普遍的观点是,婚姻破裂之所以带来身心健康的负面后果,包括较高的死亡率甚至「心碎症候群」等致命风险,可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社会支持,一是经济负担,失婚或离婚等同在社会性支持与经济资源分配上面临巨大的长时间窘境。
部份研究认为,以婚姻关系组成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是一项保护因子,减少了疾病、死亡对家庭成员的冲击。反之,离婚或分居者死亡率较高,与离异后家庭经济负担增加有关,例如必须长期支出赡养费的男性,容易因为医疗保险缺乏与饮食营养不佳,导致健康状况恶化与死亡率上升。
另一方面,「婚姻资源」理论认为,结婚能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降低了各种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冲击。一项研究表示,离婚或分居者的死亡风险高出已婚族群16%。承担婚姻破裂的冲击能力也与年龄有关,婚姻破裂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在老年族群身上比起青壮族群更明显。
离婚后反而更长寿? 体重管理、运动量有正面效益
不过,离婚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未必全然负面,文化因素及社会富裕程度都可能是变量。在日本及北欧国家的社会研究认为,婚姻破裂与死亡率并未呈现正相关,有时甚至呈现「负相关」──离婚者相较于结婚者更长寿。另外,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弹力」或「复原力」,个体之间也有巨大差异,研究指出,大多数人在婚姻关系结束后都具有良好的适应力并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健康,仅约10-15%属于身心健康严重不佳。
对个体而言,选择离婚可能是因为无法接受伴侣的高风险行为,包括酗酒、心理异常、情绪障碍或是滥用药物,对这类高风险族群来说,离婚反而是「短空长多」的社会调适策略,与其勉强组成不健康的婚姻与家庭,容易造成伴侣与儿女的紧张压力。部份研究认为脱离不良婚姻、重返单身市场的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自信心,甚至在离婚后与前伴侣相处关系更佳。在体重管理及个人运动量方面,离婚似乎也展现出正面效益。
两性看待婚姻的观点,颇受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差异影响,也显示出不一致倾向。一般而言,女性在离婚之前已承受婚姻即将结束的痛苦,离婚后反而因为结束了一段不恰当的关系而感觉如释重负。相反的,男性在伴侣提出离婚时往往涌现的是惊讶、震惊等感受,表示男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婚姻关系的看法已与伴侣不同而不自知,承受离婚痛苦时间往后推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具破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