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訊】(記者李淨綜合報導)「五一」假期,中國汽車市場掀起新一輪價格戰,凸顯出經濟下行壓力下內需萎縮、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各大車企通過「一口價」、零息貸款、贈送權益等多種「花式降價」方式,力求刺激銷量,汽車行業的「內卷」現象愈演愈烈。
中國車企花式降價 促銷力度空前
「五一」期間,多家車企推出大幅優惠政策,試圖在小長假中搶占市場份額。例如,蔚來汽車旗下品牌樂道L60提供包括5年免費NOA領航輔助、52L車載冰櫃、4,000元(人民幣,下同)補貼及5年0息貸款在內的4.4萬元綜合優惠。
特斯拉首次推出全系「5年0息」政策,煥新Model Y首付低至7.99萬元,月供僅3,060元;奔馳旗下的smart品牌則以限時「一口價」14.99萬元起直接降價1.4萬元,吸引消費者。
此外,長城汽車旗下哈弗品牌全系車型優惠最高達4萬元,哈弗二代大狗PHEV限時「一口價」12.28萬元起;領克汽車旗下的領克900上市價較預售價下調超4萬元;東風日產N7起售價較預售價降低約4萬元;吉利汽車綜合補貼最高達5.3萬元。
4月29日至5月31日,比亞迪秦L EV推出至高可享1萬元廠家加碼補貼政策;長安汽車旗下品牌阿維塔07 Pro+現車現金優惠2.5萬元,同時可享3年免息方案。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5日,至少11個汽車品牌在「五一」期間推出限時購車優惠。
與此同時,中共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助力促銷政策。深圳市商務局推出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報廢更新最高補貼2萬元,置換更新最高1.5萬元,進一步刺激消費。
報告:價格戰對銷量的刺激微乎其微
儘管車企促銷力度空前,但價格戰對銷量的刺激效果卻在減弱。
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但消費者的回應則難稱熱情。相比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價格戰對銷量的刺激已經微乎其微,價格戰的的「淨刺激效果」僅為3.6%,消費者對降價的響應遠不如預期。業內人士指出,經濟下行導致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內需持續萎縮,汽車市場供過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撰文指出,2024年中國汽車業內卷造成行業利潤率大幅下滑,行業利潤率僅有4.4%。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顏偉此前透露,若以去年1月市場折扣和新車成交均價為基準進行計算,2024年前11個月整體汽車零售市場損失達1,776億元人民幣。
根據上市企業披露的財報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18家上市車企淨利潤總和為488億元,僅為豐田同期淨利潤(1,253億元)的約39%,也低於大眾集團(795億元)和通用汽車(421億元)的利潤水平。
進入2025年以來,從車企端來看,價格戰似乎出現降溫的跡象。從市場端來看,車市不斷出現的降價以及其它優惠活動已很難打動消費者。根據麥肯錫發布的調研數據,技術戰對新車銷售的刺激作用達到了價格戰的3倍。消費者更樂意為領先的創新技術買單,而不是被單純的價格競爭所左右。
儘管小米汽車等新勢力品牌銷量持續攀升,但庫存壓力也在加劇。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統計數據,2025年3月全國乘用車庫存達335萬輛,新能源汽車庫存從2023年初的20萬輛激增至2025年3月的80萬輛,經銷商庫存壓力顯著上升。
飽和的跡象正在迅速顯現。中國乘聯會已預警,今年中國汽車出口恐將出現五年來首度下滑。在內需不振、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中國車企面臨結構性重整壓力。
實際上,中共當局長期補貼本國製造業,並對環保與勞動法規相對寬鬆,加上對外資設限,使本土企業得以主導內需並反哺海外擴張。這些非市場化手段造成與歐美企業的競爭失衡,也成為美方政策反制的主因之一。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的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上,仰望U7汽車展出。(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劉詩詩《淮水竹亭》掀話題 眾星力挺新劇
Next Article 四川達州汽車撞斷大橋護欄墜河 1人死亡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