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訊】(記者邢度採訪報導)近期,中國28個省分陸續公布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數據。工資發放拖延、工程停滯、公交貼出停運告示——這些情況頻繁出現在多個省份的文件及公告裡。部分地方政府把工資、民生、基本運轉單獨列出來,當地人說最近消息傳得快,朋友圈裡也有人在轉。
截至11月17日,據第一財經梳理的名單,除廣東、新疆、黑龍江外,其餘28個省分都公開了今年前三季度的財政數據。從這些省份的數據看,西藏、吉林的預算收入增速是兩位數,其它大部分省分在2%左右,有些地方則是負增長。
不過,輿論認為,官方的數據帶有極大水分。一名學者受訪表示:「我一個在山東省政府的朋友說,今年的財政數據可說是慘不忍睹,能報導的數據不是實際情況,你看看大街上、餐廳裡,有幾個人在消費,有些基層政府連工資都發不出。」
縣鄉層級欠薪擴大
年底前,關於欠薪、停建、停運、醫保的各種信息出現在社交平台上情況尤其明顯,不少留言都提到當地公共服務縮減得比往常更快。記者在採訪中得知,一些縣區根據新的收支安排,把原本該支付的錢放到後面了,基層單位反映節奏「亂了」。湖北、雲南、黑龍江一些縣區從第三季度開始推遲工資發放,多名公務員和編外人員對記者說,下半年收入「明顯少了」。
湖北襄樊事業編人員施先生說,現在只發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改成按季度算。他提到他一個在羅田縣的朋友,「(工資)半年了還沒發,大家都在等消息」,語氣裡有點無奈。
施先生說,內部已經有人提醒,(政府財政)收入會往下走,要等上面的統籌安排。獎金被放到下個季度,但什麼時候發「誰也說不準」。
湖北的一個聊天群裡,有網民留言說,欠薪主要在縣鄉,「有些地方連基本工資也趕不上」。他說,縣裡承擔的項目不少,錢一拖再拖,「不是拖,就是欠」。
雲南昭通10月出現城建項目停工。當地承包工程的蔣先生對記者說,他負責的工地掛了張紙,上面寫著「等待後續資金安排」。工程款得等下一批下來,材料費和工人工資都要看安排。還有工人想提前回家,施工方只能自己想辦法協調。
另一名熟悉當地工程情況的人士說,這不是單個項目,今年秋季類似的情況已經出現幾回。「大家都怕年底錢拿不回來」。
多地公共交通停運
9月29日,廣西荔浦三家公交公司貼出停運公告,說資金不夠用了,長期虧損、保險也付不出。今年河南安陽一些城郊線路同樣停運了。安陽市公交公司回應說,疫情後客流減少,線路虧損久了,司機也緊張,恢復條件不具備。
抖音上,有網民留言說,公交線路一停運,上班的人只能拼車。村鎮之間出門,大多得靠私家車或順風車。另一條留言寫道,「這些公告看多了,幾乎都一樣,都是客流沒了、收入也沒了。」
一名關注城鄉交通的業內人士說,城鄉公交本來就靠補貼撐著,「客流幾年都在往下掉,很多線路扛不住」。
公立醫院收縮範圍擴大
醫療系統也開始收縮。一名網民上傳的視頻裡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院區週三晚上通知停診,引來不少討論。有人留言說自己趕上現場,也有人根據視頻猜原因,評論區裡消息湧得很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的公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屯路、化肥東路醫療延伸點於11月20日起停診。
公告中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屯路、化肥東路醫療延伸點」,即此前的鄭大一附院西院區。該院區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半。
多家醫院在近月發布院區調整。健識局11月18日報導,山西省腫瘤醫院將於2025年8月撤回江北國際醫院二期的南院區;朝陽區康復醫院9月宣布從「一院兩區」整合成單一院區;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公布瑞安新院區的更新方案,床位和面積都大幅縮減。
在評論區,不少人說今年類似的醫院合併、院區縮減的消息出現好幾次。有患者留言說,院區合併後得重新弄清去哪個科室,有人擔心排隊會更久。
一名研究醫療體系的學者對記者說,今年下半年之後,一些地方開始重新排布醫療資源,院區規模、科室設置都在調整。他表示,公立醫院在更新評估標準,需要按新的劃分執行。地方財政緊張後,部分非稅收入劃入醫保基金,使得醫院端的收入空間縮小。
官媒披露地方財政趨緊 減多項支出
人民網9月28日報導,多地財政部門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慢,三保(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壓力更大,一些項目必須往下壓。報導援引地方財政人士說,工資、民生、運轉得優先。
評論區有網民留言說,「三保」的問題最近出現得太頻繁了。也有人說,行政項目要減少,工程款、部門預算得重新安排。
新華社10月12日報導,東部和中西部差距再次拉開,一些縣區調整行政成本,暫停一般性工程和採購。據報導,重點人群就業和醫療要單獨安排。
從地方公開的數據看,今年土地收入明顯下降,多地土地出讓公告減少,地塊流拍增多。地方政府在公告中稱,要重新排支出結構,項目順序也要調。縣級報表出現「收支矛盾突出」的字樣。
一名熟悉地方財政的人士對記者說,土地收入減少後,縣級的收入立刻變小,「很多項目只能先放著,看年底錢來不來」。
基層生活壓力大增 多行業降薪
四川南充公務員李先生對記者說,年底的錢得先保證工資、民生、日常運轉。「查稅和審核最近都在往上冒,收不上來就搶。」他說他年底要退休。
江西上饒一名女教師說,今年績效工資拆成季度或半年算。「哪裡還有購買力?消費是句空話。我家那邊店關了不少,沒人消費。」
不少網民留言說,收入下降後,店鋪退租、關門在一些城市更常見了。有留言寫,地方地府一直喊消費,「但大家兜裡沒錢,還怎麼消費」。
經濟日報10月20日報導,多地財政收入保持低速,市縣把一些非急需項目往後壓,提高統籌比例以維持基本職能。央視新聞11月2日報導,一些縣區暫停行政項目、延後採購、壓縮公務支出,以保持收支平衡。
研究地方財政的媒體人黃忠對記者說,今年欠薪、停建、停運、醫保調整在多個省份都有。他說,土地收入下降後,不少地方靠轉移支付和統籌資金在撐。縣級政府得在財政承受能力和勞動力流動之間找平衡。他提到,公開資料裡反覆出現的「守住底線」,說的就是地方當前的取向。
責任編輯:林琮文#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The aerial photo taken on June 5, 2024 shows residential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crippling Covid-19 restrictions ended, the property crisis is just one of the deadweights dragging on China's recovery momentum, sending ripples of unease through the country's leaders and citizens. (Photo by Jade GAO / AFP) / To go with 'CHINA-ECONOMY-POLITICS, FOCUS' by Peter Catterall, and Rebecca Bailey in Shanghai (Photo by 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示意圖。圖為2024年6月5日,天津在建住宅大樓的工程停擺。(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多家中國國企被曝要求員工取消赴日旅遊
Next Article 鄭大一附院西院區關閉 運行不到一年半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