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93阅兵,对北京而言,并不只是单纯的纪念仪式,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地缘政治大秀」。然而,这场秀虽然短暂吸引了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却在国际舞台上激化了地缘矛盾,让中共陷入「秀肌肉的反效果」。
首先,从展示的武器来看,中共刻意安排东风系列导弹、歼-20战机与航母舰队亮相。这些装备不仅是「抗战精神」无关的现代化武器,更是针对美日同盟与台海局势的战略投射。国际媒体普遍认为,中共的阅兵「以纪念为名,行威慑之实」,其象征性远超出历史回顾,而更像是地缘博弈的公开挑衅。
其次,这场阅兵也暴露了中共在地缘战略上的孤立。与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相比,当年普丁、朴槿惠等外国领袖尚愿意出席;而2025年则几乎没有民主国家派高层到场,连俄罗斯也因深陷乌俄战争,无力为北京撑场。最终,出席的多为中亚小国、非洲及中东的「一带一路」伙伴,这种「友邦阵容」不仅显得寒酸,更凸显北京与主要国际力量的疏离。
再者,阅兵也让地缘政治矛盾更趋尖锐。台湾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台湾媒体普遍认为,中共藉由阅兵展示的军力,正是针对台湾的「武吓秀」。美国国防部则在阅兵隔天宣布,将加快对台军售与防卫合作;日本更在国会辩论中,讨论提升自卫队部署与对中战略防御。可以说,中共的阅兵不仅无法震慑对手,反而推动台、美、日安全合作更进一步。
最后,地缘政治学者普遍指出,阅兵的真正受众其实是「中国内部」。习近平藉由阅兵巩固党内军权,并转移经济下行与内政困境的焦点。然而,国际观感却是另一回事——当北京秀肌肉,全球更多国家选择「结盟应对」。阅兵虽在国内掀起民族主义高潮,但在国际上却换来戒备与敌意,这正是地缘政治的「零和逻辑」。
因此,2025年的93阅兵最终只会加剧北京的战略困境:它不仅未能打破孤立,反而让世界更看清中共的「军事主义本质」,并以此作为加强防范的理由。所谓「大国秀肌肉」,其代价恐怕是加速走向国际孤立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