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将高调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习近平身着中山装站在检阅车上,向全世界展现自诩的「大国强军形象」。然而,这场号称纪念抗战的阅兵,却引发国际民主同盟的普遍不满与冷对应,甚至在外交上形成一股更紧密的「民主防卫轴心」。
首先,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共的阅兵表态异常一致。美国国务卿在会后明确指出,中共将历史记忆工具化,把「抗日胜利」转化为党国合法性的象征,而非真正尊重二战的历史真相。美国白宫发言人更直言,这场阅兵「更像是一场针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挑衅,而非对历史的缅怀」。日本政府则公开抗议,强调中共刻意隐去蒋中正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篡改历史来垄断「胜利者」的地位。
其次,欧洲民主国家展现了罕见的协调。德国、法国与英国均未派出高层代表出席,而是透过声明表示,中共的阅兵在乌俄战争与南海紧张局势下,传递的是「武力优先」与「历史扭曲」的讯号。特别是立陶宛、捷克等中东欧国家,更强烈批评北京「以和平之名,行威吓之实」,并呼吁欧盟进一步巩固与印太民主国家的战略合作。
在亚洲,印度、韩国与澳洲的态度尤其敏感。印度媒体评论指出,中共阅兵的导弹齐射,是对「亚洲安全格局的威慑」,并非单纯的纪念仪式。韩国则忧心北京的「历史叙事」最终会影响东北亚的战略格局。澳洲则干脆将其定调为「不安全的炫耀」,认为这是民主国家需要进一步连手对抗的信号。
最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民主同盟选择在阅兵后立即举行「影子峰会」。据外媒报导,美、日、澳、韩在印太框架下加速军事合作,欧洲亦释出与台湾进一步交流的积极讯号。这显示中共原以为透过阅兵展现「大国威严」,却意外促成民主同盟的「逆向团结」。
总结而言,2025年的93阅兵并未如中共期待般赢得国际尊重,反而让全球民主国家更清晰地看见北京的「强权心态」与「历史操弄」。当习近平企图以抗战神话来掩盖今日的军事扩张,民主同盟的反应却是:更警觉、更团结,也更坚定地要在国际秩序中牵制中共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