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超過4.2萬名成人的重大新研究顯示,每天花費大部分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人,明顯表現出更高的易怒水平,標準易怒測試的得分比非使用者高出超過三分。
劑量依賴性(dose-dependent)反應
一項於1月8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超越了以往主要集中於抑鬱和焦慮的研究,探討了社交媒體使用與易怒情緒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於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期間進行,調查了來自50個州以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超過42,500名美國成年人。
研究顯示,大約80%的受訪者每天至少使用一個社交媒體平台。研究人員使用簡易易怒測試發現,每天多次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其得分比不使用者高出1.43分。
報告指出,那些自稱「一天中大部分時間」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得分增幅更為顯著,比不使用者高出3.37分。
作者表示,這一模式顯示出一種劑量-反應(dose-response)相關性: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越高,易怒得分也隨之上升。
社交媒體常常呈現一個經過精心篩選和高度修飾版本的現實。讓你持續看到他人描繪的快樂的生活、度假、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理想的身材,可能會引發對自身生活的不足感、嫉妒和挫折感。這種不斷的比較會加劇怨恨和易怒的情緒。
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螢幕娛樂可能過度刺激,這可能會提升基線壓力,進而引發焦慮和煩躁的情緒。
此外,電子設備屏幕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干擾睡眠模式,而睡眠不足則會顯著影響情緒並增加煩躁易怒感。
頻繁使用TikTok(抖音國際版)、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的影響尤為明顯。
在特定平台上,這種影響尤其突出。例如,整天使用TikTok的用戶,其易怒分數增加了1.69分,而頻繁使用臉書的用戶分數則增加了1.4分。
研究人員還探討了社交媒體上的政治參與是否是怒感上升的原因。雖然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進行更頻繁的政治討論與更高的易怒感相關,但研究結果仍顯示,即使在考量了政治參與的影響後,社交媒體的使用總體上仍是易怒分數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該研究的主要局限
研究作者指出,易怒應被視為一個獨特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受到重點關注,而不僅僅是探討與抑鬱和焦慮的已知關聯。
然而,他們也承認這項研究中存在幾個重要的局限性,包括無法評估因果關係,以及依賴自我報告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會受到參與者回憶偏差的影響。
研究作者寫道:「社交媒體與情緒之間的關聯可能相當複雜,且可能是雙向的。」
舉例來說,儘管某些平台的算法可能設計為「引發憤怒」(elicit outrage)以增加用戶參與度,但研究人員卻無法將易怒情緒與社交媒體使用的特定方面直接聯繫起來。
研究人員呼籲進行更多研究,以深入探討這種關係背後的機制,並開發潛在的干預措施來減輕不良影響。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時報》:Study Links Social Media Use to Rising Irritability Levels in Adult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