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许多人在网络上分享戒除麸质让身体感觉更轻盈、有精神,甚至改善了皮肤及肠胃问题,因此无麸质饮食渐渐成为健康饮食清单上的常客。对此,妇产科医师邱筱宸提醒,一般情况下,麸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问题,如果乱戒,反而更容易造成血糖震荡;此饮食方式较适合有乳糜泻、非乳糜泻性麸质敏感、小麦过敏及麸质共济失调等困扰者采用。
邱筱宸于脸书专页发文表示,麸质是一种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中的蛋白质,能赋予面包Q弹嚼劲。对大多数人来说,麸质本身并不会造成健康问题,但以下4种人例外:
●乳糜泻(Celiac disease):这是一种免疫疾病,当患者食用麸质时,会引发肠道黏膜损伤、营养吸收障碍,甚至影响骨质、神经系统与免疫功能。研究指出,严格进行无麸质饮食(Gluten-free diet, GFD)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此疾病的盛行率在台湾并不高。
●非乳糜泻性麸质敏感(NCGS):不具有前述乳糜泻特有的抗体与肠黏膜变化,但仍可能在食用麸质后出现腹胀、肠胃不适、头痛、疲倦等主观症状。有研究显示,部分症状可能来自小麦中其他成分,例如FODMAPs,不见得一定是麸质引起。
●小麦过敏:如同对其他食物过敏一样,摄入小麦制品后可能出现荨麻疹、呼吸道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这类患者需避免所有含小麦产品。
●其他少见疾病:如麸质共济失调(gluten ataxia)。
过度限麸恐加速血糖震荡
无麸质饮食真的能让人更健康?邱筱宸说,对上述4种族群来说,确有其必要;但对一般人而言,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无麸质饮食能带来额外健康好处。
她分享,美国1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长期无麸质饮食与心血管风险无显著关联,也就是没有特别益处;相反的,非必要情况而过度限制麸质、缺乏全谷类摄取,就有可能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铁与锌等摄取不足,尤其若以精制淀粉(如白米、马铃薯粉)替代面粉,反而更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另外,她指出,有些无麸质加工食品(如无麸质面包或饼干)有时为了改善口感、增进风味和黏性,可能会额外放糖或脂肪等添加物,民众购买前需注意成分标示。
她强调,对部分「麸质敏感」的人来说,减少食用加工食品、增加蔬果与优质蛋白摄入,身体就有所改善;对大多数人来说,选择天然、完整、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来源,比是否含麸质更重要。
考虑3情况 再决定是否无麸质饮食
最后,邱筱宸整理3点建议给想要尝试无麸质饮食的民众,她认为需要先厘清自身的原因和动机:
●出现反复不明肠胃道症状:如腹泻、胀气,应先咨询肠胃科医师,并接受进一步检查确认原因。大多数有此症状者,都不是麸质引起,而是有其他病因。如果只在意麸质而没进一步检查,可能会耽误病情。
●检查后仍有不适:此时可与医师或营养师讨论,是否在专业指导下短期(通常4-6周)试行无麸质饮食,并观察症状变化。若真的是麸质造成的症状,停止摄取后应该就会看到症状改善;若没有,代表可能不是此原因。
●想减重或健康饮食:建议优先从饮食均衡与生活型态调整做起,不建议完全排除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