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5日訊】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美國著名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日前表示,他在和中國留學生的接觸當中,意識到中共利用「掩蓋歷史和扭曲認知」作為政治工具,使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並誤認中共、中國和中國人是等同起來的。他強調,中共加強控制思想,並將恐嚇延伸到海外。
「他們有一種怕的心理,怕說錯了話,話傳到官方去,他以後受影響,或者怕他在大陸的親戚會受影響。」林培瑞告訴「美國之音」。他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說,中共黨魁習近平執政以來,當局加強對高校的意識形態管控,一些教師因為在課堂內或社交網站上表達個人觀點遭到舉報而被調離教學崗位,甚至革職。這種所謂的「忠誠」和「告密文化」也被帶到海外。
中共掩蓋歷史和扭曲認知 灌輸「中共=中國=中國人」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學生對於國家認同的看法令林培瑞感到擔憂。他上個學期開了一門課介紹中國文明,內容從甲骨文到習執政。大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學生都是來自中國大陸,林培瑞說,這些中國學生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不知道大躍進、大饑荒、鎮壓六四和維吾爾人,即使知道,也只知道政府灌輸的說法.
林培瑞指出,一次他的一位中國學生到辦公室和他一對一談話時,突然問六四是怎麼回事,讓他非常震驚。
他說:「他突然問,林老師,在六四的時候到底是學生殺士兵多,還是士兵殺學生多?連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都不知道,他是誠懇地問我是怎麼回事。因為在他長大中受的教育裡,他的父母、在學校裡都不談這個問題,要談的話,那是共產黨灌輸到學生的腦子裡的那種假的故事。」
林培瑞曾經在一篇題為《「不要談政治!」中國留學生海外求學的障礙》的評論文章中指出,1950—1953年共產黨在農村「土改」時,殺了兩百萬到五百萬的「地主」。1959—1962年毛澤東推動大躍進導致三千萬到四千萬中國農民餓死。1966—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裡又死了幾百萬,也摧毀了中國文化的一些最基本價值觀。1989年在北京的市中心屠殺了要求民主的學生和老百姓。可是,那些從中國來的同學幾乎都沒聽說過。
中共駐美大使謝鋒去年到任後,給中國留學生和僑胞發出公開信,希望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林培瑞說,中共要宣傳的是中國夢,就是掩蓋中共歷史上的很多醜惡現象。他說,當他向中國學生介紹中共企圖掩蓋的歷史時,他們常常直接的反應是「你這個洋人批評中國共產黨,就是攻擊中國,就是攻擊我」。
近年來,中國小粉紅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認為「愛國就是愛中共」,指責西方人士「辱華」或「種族歧視」的例子屢見不鮮。林培瑞說,中共把掩蓋歷史和扭曲認知作為政治工具。「很清楚,尤其是習近平,用這個來做一個政治武器讓老百姓、尤其是年輕學生,覺得要做一個很好的中國人,而中國在他的概念裡頭就是共產黨,要忠於中國,要忠於共產黨。」
中共加強思想控制和恐嚇 並在海外延伸
這位漢學家還說,文化大革命以後,傷痕文學時期,中國知識分子認為無論如何中國不會回到文革,第二個文革絕對不會發生,這種心理很強。可是慢慢過了四五十年,讓學生自我審查的機制又回來了。
「自由之家」1月發布報告指出,獨裁國家正在美國各地的校園裡恐嚇國際學生和教師,壓制批評,其中中共當局構成的威脅最大。
國際組織「人權觀察」的中國研究員王亞秋對美國之音表示,這種舉報告密不僅限於老師學生,還蔓延到對身邊朋友的不夠愛國言論的檢舉揭發。她說,「很多人都在舉報自己朋友圈裡的人」,這種現象「非常可怕,這種狂熱確實給人一種文革的感覺」。
原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吳嘯雷1月25日被判犯有「網絡跟蹤纏擾罪」和「跨州傳播威脅性通訊罪」。他在微信群中威脅張貼支持中國民主海報的一名活動人士說,要剁掉她的手,並稱已將其行為舉報給中共國安部門。
追求自由的潛在理想是壓不死的
林培瑞說,六四以後很難看到中國年輕人有強烈的民主訴求,這是中共壓制的結果。他說,從鄧小平到習近平,給年輕人的信號是:你可以賺錢,你可以愛國愛黨,只有這兩條路,不能觸及什麼思想、宗教、自由,任何組織、團體、憲章等等。否則,你就會受到警告、逮捕、坐牢。
他認為,不論文化、國家、民族,人都是追求自由的。一些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和學生雖然不公開表達這種理想,但是這種潛在價值觀是壓不死的。不過,他也表示,從極權向民主轉型面臨挑戰。
「從現在的極權制度改為一種更寬鬆的社會,我個人覺得,大概我們得等一個什麼碰運氣的機會,我覺得經濟上要是有什麼危機的話,這種潛在的價值觀也許能夠起作用。」他說。
責任編輯:張婷#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名家專欄】中共強推「講好中國故事」
Next Article 高官集體向黨魁述職 分析:中南海暗流涌動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