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中共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不缴社保」的任何协议、承诺均属无效,劳动者可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这被媒体解读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实际上,却是社保系统一次赤裸裸的「强征令」。
看似保护,其实加压。因为无论员工是否同意缴纳,企业都不能再「协商」逃避责任。这无疑将进一步压垮本就艰难求生的小微企业,挤压灵活就业空间,并最终将负担转嫁回最底层的劳动者。
在很多人心中,社保已经从「保障」变成了一种「税负」。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主动放弃缴纳。根据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35岁以下群体中,超过23%已主动不缴或中断社保。不是因为他们短视,而是现实令人失望。高缴费、低回报,不确定的未来让人看不到希望。谁都知道自己交进去的钱,不一定能在未来完整地回到自己手中。
更现实的是,社保制度已经变得「反市场」而不合时宜。制度的核心设计,彷佛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默认每个人一生只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而当代中国早已是高流动性的劳动市场,换工作、跳槽、失业成为常态。但社保却仍然要求「连续缴纳」,断缴即清零,直接影响医保待遇、买房资格、落户审核、公积金贷款等人生大事。这种制度性惩罚,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漠视。
为何在此时加紧收口?答案可能更直白:社保资金吃紧。
不仅是养老金出现结构性缺口,医保赤字更是正在全国蔓延。2024年北京医保从结余3.5亿元(人民币,下同)变为赤字5.2亿;上海2023年医保结余为负13.9亿。即便是传统「富裕省份」如广东,也不得不辟谣「略有结余」,其背后的焦虑可见一斑。
于是,这一切的「改革」开始变得面目全非。控费、限额、药占比、DRG定价等新政策,实际是在加速剥离患者能享受的保障。很多原本应报销的项目被排除在医保之外,医院被迫劝患者自费,甚至不给开药——不是没有药,而是怕指标超标,影响医院考核、医生绩效。
这些政策的最终逻辑是,为了节省开支,优先满足制度运转的需求,而不是服务于人。社保本是保障底线的公共制度,如今却成了追逐平衡账目的金融工具。这不再是我们主动参与的「保障」,而是被强制承担的系统负担。
制度从不透明走向刚性,从服务走向管控。当一个制度的目标从「保障人民」变成了「维护系统」,它的每一个决策都不再以人为本,而以系统存续为前提。社保已经从人民的保障工具,异化成国家的财政手段。
中共主导下的社保制度并不是真正以公民权利为出发点,而是一套政治化、行政化的控制机制。它无法经受人口结构变迁和经济下行的现实压力,于是只好不断提高缴费基数、扩大征缴范围、压缩待遇空间。到头来,制度要靠「硬推」和「硬控」来维持——这恰恰说明它本身正在失去合法性与信任。
「不是我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我」——这是中国打工人最深切的体悟,也是对这个制度最精准的讽刺。一个真正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建立在公平、透明、可信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压迫、威胁与掠夺作为维系的方式。
当信任坍塌,强制就是最后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