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訊】(專題部記者寧芯採訪報導)從2月初開始,中共官媒都發文力捧民營經濟,為習近平再拉攏民營企業家造輿論。在這些輿論造勢中都提到了一個新的政府機構——民營經濟發展局的重要性。但分析認為,中共在經濟嚴重下行的情況下強調民營經濟已於事無補。
近來,中共黨媒新華網和央視等都以廣東省2月初成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簡稱民營局)為引子,發文大肆宣稱民營經濟的重要性。這些文章把民營局稱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
廣東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大省,根據中共官方數據,截至2024年底廣東登記在冊的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達1,837.87萬戶,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48%。其中,民營企業774.49萬戶、個體工商戶1,063.38萬戶。
資料顯示,中共發改委於2023年下旬設立了民營局,先後在山西、青海、浙江等地掛牌。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認為,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做得再好,在中國經濟這條沉船上都只能是曇花一現。
他對說,「在各種招數都無法挽救中國經濟的情況下,習近平又向被打了一悶棍的民營企業家遞了根胡蘿蔔,給他們開會,誘迫他們救市。但當局不管是放下身段拉攏這些企業家也好,還是設立民營局也好,在『黨』指揮一切的中國,人和企業都掐在『黨』的手裡,它用一根風箏線牽著你,想鬆就鬆,想緊就緊。」
2月17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京召開與民營企業家的座談會,任正非、馬雲、馬化騰、雷軍、曾毓群等一眾民企大佬現身。對此,外界給出各種解讀。時政評論員唐靖遠認為,這是習近平在迫不得已走投無路的背景之下,想要撈的這麼一根救命稻草。
他對說,「中共之前採用各種各樣的所謂刺激經濟的政策,但都沒有讓經濟起死回生,習不得不最後給民營企業家抬高一些位置,再給他們放寬一些限制,但是中國經濟下滑背後的根本因素是中共的價值觀,是中共的政體,它和整個自由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這個根本因素不改變,做什麼都是杯水車薪。」
「習近平不可能放棄他的國進民退的政治路線和經濟路線。他只不過是換了一件馬甲,指望這種模式讓經濟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他說。
時政評論員王赫則認為,習近平開這個會有向美國示威的因素,他不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敢跟中共叫板。
他說:「這不是民企買不買帳的問題,而是中共讓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被請去開會的民營企業家都是有成就、能夠附和中共的。」
中共成立民營局被指是象徵性舉措
對於民營局的實際作用,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持懷疑態度。他告訴,設立民營局表面上看是為了支持民營經濟,但能否真正推動經濟回暖,需要看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
他分析說,「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需求不足、企業負債高企、國際環境不確定性等。在這種背景下,成立民營局可能更多是一個象徵性舉措,用以表明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重視』,以安撫市場信心。然而,如果政策的執行層面缺乏配套支持,如稅收減免、融資便利、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等,民營局就不會有什麼作用。(中共)說是支持民營企業,但其政策一直都是國進民退,口是心非。」
他還表示,中國經濟的疲弱不僅僅是因為缺乏政策機構,而是由於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政府管理過多,甚至是外行指揮內行;社會稅負過高、福利過低、職能部門管理水平太低而且還朝令夕改;市場信心不足:民眾、消費者、民營企業對執政黨與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可信度存疑,投資意願下降。而如果提出意見要求改善,往往得到不是傾聽而是鐵拳;歷年對外瘋狂援助,對內人礦企業礦一樣的壓搾,稅負與社會保障完全不對等,導致內需不足,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能力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生產和銷售。
他強調,單靠成立民營局並不能觸及這些核心問題,甚至可能被市場解讀為「危機之下的安撫之舉」,而不是實際行動。
打壓與扶持:中共的自相矛盾
最近幾年,在網絡上會經常看到「遠洋捕撈」這一詞,指的是中共警方跨越省界,對企業進行突擊搜查、搾取資金。
例如,2023年4月,廣東省南部一個城市的警方北上900多公里來到武漢,拘留了一家社交媒體公司的25名員工,並脅迫其財務人員將3億元人民幣轉入與警方關聯的帳戶。
今年2月13日,中共最高檢察院經濟犯罪檢察廳廳長杜學毅在一訪談節目中透露,去年1月至11月,最高檢對收集到的1,500餘條「遠洋捕撈」執法司法線索逐條分析研判,將核查篩選出的31件重點案件分四批交相關省級檢察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底,已辦結21件,另有2個案件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上述數字可以看出,中國「遠洋捕撈」現象之嚴重,令多少民營企業老闆家破人亡。
中共一邊利用其特權通過各種手段打壓民營企業,一邊宣稱扶持民企發展。對此自相矛盾的做法,黃大衛分析認為,中共政府一方面需要依賴民營經濟來拉動增長,另一方面又擔心民營資本的獨立性可能威脅到其對經濟的全面控制。這種「兩面性」導致了一系列矛盾政策:既要民營企業「挑大梁」,又要控制其發展方向。而隱含的另一個矛盾是既怕民營企業做不好影響統治階級的壓搾收入,又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要求政治權力。
他說,更為諷刺的是,中共用政府干預市場經濟,就是以計劃經濟的方法去調控市場經濟,「簡直是汽油車硬加柴油,還覺得柴油動力好。」
他進一步分析說,中共打壓與扶持的背後,其實是一場對資源分配和經濟話語權的爭奪。當局試圖通過直接干預,將更多資源向國企和特定領域傾斜,而非完全依賴民營經濟的市場力量。從長遠看,這種做法會進一步削弱民營企業的活力。而打壓與扶持並存的矛盾現象,反映了當局在經濟發展和政治控制之間的搖擺,而這種「兩面性」只會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
廣東經濟增長失速 企業現倒閉潮
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廣東的經濟狀況反映著全國經濟狀況。目前廣東的經濟增長失速加劇,2024年全年增長率為3.2%,連續第二年未能實現5%的增長目標。
中國房地產業的爆雷、中美貿易戰、進出口貿易消減以及外資撤資等,使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各行各業出現倒閉潮,失業率激增,廣東亦是如此。
2025年中國新年已結束,打工族紛紛南下打工。江西的吳明(化名)2月13日回到廣東東莞華清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他在這裡已經工作了4年,但令他沒有想到是,上班的第一天迎來的是禁止進入公司——公司破產了。
吳明告訴記者,公司從去年開始已經裁員兩批,千人大廠現在只剩三百餘人,被辭退員工的賠償要走法律仲裁,這意味著他們的賠償不可能馬上兌現,而且公司沒有任何賠償方案。
吳明沒有想到新年後的第一天面臨的是失業,公司聲稱他們還可以住在公司宿舍兩個月,之後宿舍斷水、斷電禁止他們居住。
他只想與大家一起維權爭取儘快拿到賠償,之後或許帶著妻子離開廣東,回江西老家。他表示現在在廣東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是工資與江西那邊差不多,在廣東生存已經很艱難了。
「現在廣東不怎麼樣了,好多工廠倒閉,我剛來廣東時工作非常繁忙,人流擁擠,但是從2022年開始全都變了,走在街上明顯感覺人少了一半,有時候晚上甚至看不到人。附近的店舖好多都倒閉了。」他說。
中共在企業倒閉潮下成立所謂的民營局,黃大衛認為,企業倒閉和市場冷清,反映的是國內外需求萎縮、企業成本上升、競爭環境惡化的問題。成立民營局難以改變這些結構性挑戰,反而可能讓市場更加關注當局政策與現實的脫節。
責任編輯:連書華#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廣東省2月初成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被質疑是經濟危機之下的安撫之舉。圖為廣東省廣州市全景。(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大陸3大學隸屬統戰部 台教育部將不採認學歷
Next Article 河北一局長酒後進店打砸 打傷店主並開車撞人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