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4年10月25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財經非常道》。咱們首先來關心一則中國大陸的消息。
今天焦點:以哈戰爭代價高昂,以色列經濟還能撐多久?2500億美元如何避開監管逃離中國?中國經濟真不行了,高端美妝品牌銷售慘不忍睹!馬斯克喊破喉嚨,川普概念股大漲400%!
2500億美元如何避開監管 逃離中國
據《華爾街日報》週三的報導,從去年6月到今年6月的短短一年中,可能有高達2,540億美元避開了中共的監管,流出了中國。
眾所周知,習近平政權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資本外流。所以,近十年來,中共出台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的監管法規,來規避資金外流。目前,中國大陸個人每年外匯購買限額為5萬美元。如果違法,違規者將被處以高額罰款,甚至入獄。
香港的金融機構對現金存款也開始實施嚴格的限制,現在,任何人在一週內只要存款超過1萬美元,都必須提供資金來源證明文件。
儘管如此,資本外逃還是沒辦法從根本上杜絕,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鑒於在中國投資機會的稀少,人們會不遺餘力地想盡辦法,讓資金離開中國大陸。
例如,人們會將貴重物品運往海外,在海外賣掉以換取美金。或者將進口商品虛報過高的費用,虛報的部分可以以美金在海外支付,然後存入海外的銀行。
此外,還有人開始打起了加密貨幣的主意。例如,他們會將裝有加密貨幣的計算機硬盤,想辦法運送到海外,再將其兌換成現金。
此外,藝術品拍賣也提供了一條轉移資金的途徑。一家大型拍賣行的專業人士對記者說:如今,大陸拍賣行的大多數交易,都是由想要將資金轉移出中國的中國有錢人主導的。他們的方法並不複雜:先將一幅畫或其它有價值的藝術品運到香港,並在拍賣會上出售。但這些資金並沒有匯回中國大陸,而是以美元或其它外幣的形式存放在香港。然後,賣家會找機會再將資金轉移到其它地方。(延伸閱讀:避開中共耳目 中國人將2500億美元轉移出境)
我們有一集節目專門詳細講述了如何利用藝術品拍賣來洗錢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那期節目去看看。
此外,據管理中國富豪資產的家族辦公室的人士稱,為了規避中共的規定,一些企業家以家庭成員的名義在海外設立空殼公司,然後用這些公司收購中國企業的股份。這樣,這家中國公司就可以重新指定為中外合資企業,從而規避中共對個人的限制,以外國投資人的身分,將在中國的資產以股票、期權或其它方式轉移到海外。當然,這種方式轉移資金的速度很慢,但能轉移的資產體量卻很大,很多高層的權貴家族通常會使用這種辦法,因為他們要轉移的資產數額實在是過於龐大了。
資金外逃加劇,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共政權經濟惡化的程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共的經濟增速預計將從目前的5%放緩至3%左右,而在2020年以前,其增長率接近7%。
另據巴克萊銀行(Barclays)估計,2021年以來,中共史詩級的房地產市場崩盤,估計已導致大約18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灰飛煙滅。這些都促動了資本的大逃離。
美國9月成屋銷售創14年新低 房價年增3%
下面咱們就回到美國,來關注一下美國房市的情況。週三,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發布了最新數據,美國9月份成屋銷售創下14年來的新低,主要原因是人們普遍在期待貸款的利率會進一步下降,以及房產價格會進一步降到更吸引人的程度。所以,很多潛在的購房者都在觀望。
美國9月成屋銷售總數只有384萬戶,比此前的市場預期少了4萬戶,環比下跌了1%,未經調整的成屋銷售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9%。
過去兩年,美國成屋市場基本停滯不前。一個主要原因是所謂的「鎖定效應」,也就是說,當年買房的房主希望房價能再漲一漲,而準備買房的人們也希望貸款利率能再降一降。於是,房主不願掛牌出售房屋,買房者則不願在高利率下去貸款。
截止到9月,美國的房屋中位銷售價格是40.45萬美元,較上年同期上漲了3%。
9月成屋的庫存大約是139萬套,較上年同期增長23%。不過,當前房屋的供應量仍然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來計算,大約4.3個月的時間就將消耗掉市場上的庫存,這表明,雖然房屋庫存持續上漲,但整體來看,市場供應還是趨於緊張的。
房地產市場是否會回溫,還要看年底美聯儲繼續降息的步伐,以及美國大選最終塵埃落定後的情況。等這一切都有了進一步的眉目,估計美國房市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Costco新舉措 帶來的「奈飛時刻」
手裡有Costco會員卡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個變化,在進入Costco門店的時候,必須要在門口掃描一下你的Costco會員卡。是的,這正是Costco為了減少會員卡共享而實施的一項新舉措。
週二,摩根斯坦利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Costco正在美國全面推行會員掃描儀,而市場調查顯示,這項措施帶來了較高的會員轉化率,部分Costco門店的會員數量正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將為Costco帶來類似「奈飛的增長效應」。
2023年,流媒體巨頭Netflix,奈飛,為了減少共享帳號密碼的行為,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在半年間為其帶來了2000萬~2500萬的會員增長。正是這項舉措,啟發了Costco。
眾所周知,作為會員制倉儲式超市,Costco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就是會員費,會員費貢獻了近七成的淨利潤,快速的會員增長毫無疑問將提高Costco的現金收入和利潤。
據摩根大通估算,實施了會員卡掃描計劃之後,2025財年,Costco的會員增長將達到8%,預計北美地區的會員數量將增加400萬,由此帶來的股價收益增長為每股0.54美元,
摩根斯坦利對Costco的股票評級為「增持」,目標價為950美元。(延伸閱讀:Costco在入口處打擊非會員 獲意想不到回報)
投行「伯恩斯坦」的華裔女分析師Zhihan Ma,週二首次將Costco評級定為優於大盤,目標價為1016美元,這意味著該股有15%的上漲空間。
Zhihan Ma承認Costco估值較高,市盈率為50倍,遠高於行業的平均市盈率14倍左右。但她認為,Costco年復一年持續實現強勁的銷售和利潤增長,其股價還有額外的上漲空間,如今美國消費者非常注重價值,這意味著他們將越來越多地轉向能夠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日常雜貨的零售商。同時,Costco的商業模式也幫助該公司脫穎而出。而優質的產品種類,包括廣受歡迎的自有品牌Kirkland,金條以及其它優質產品,都將激發客戶的忠誠度。
馬斯克喊破喉嚨 川普概念股PHUN大漲400%
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雖然在民意調查中,川普落後賀錦麗1.7個百分點;但在博彩市場上,川普卻遙遙領先賀錦麗18.2%。在區塊鏈投注平台Polymarket上,已有超過23億美元的投注,其中押注川普勝出的比例為64.1%。
另外,隨著馬斯克全情投入為川普拉票,川普概念股「川普媒體科技集團DJT」和PHUN近期持續大漲,DJT累計大漲了近200%,而PHUN一個月內漲了400%。
是否賭客更精明呢?再有十幾天就可以見分曉了!
中國消費帶不動 高端美妝品牌全線大失血
在前兩期節目中,我們討論了低迷的中國經濟對國際奢侈品行業帶來的負面衝擊,現在,這種負面衝擊的面積還在繼續擴大。那些曾經倍受中國大陸女性青睞的國際高端美妝品牌的銷售也正在全線下滑,甚至慘遭「腰斬」。
對許多國際高端的美妝和護膚品牌來說,中國女性對皮膚的愛惜和投資,曾是一棵巨大的搖錢樹,但如今這棵大樹正在秋風中瑟瑟發抖。
旗下擁有蘭蔻、美寶蓮等多個知名品牌的法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週二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銷售報告,3.4%的增長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的6%。主要原因,沒錯,還是中國市場疲弱,嚴重拖累了整體業績。
以中國為主的北亞市場在歐萊雅集團的收入占比高達四分之一。但大陸房地產危機爆發後,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就江河日下。今年第三季度,相比北美地區超預期的銷售增長,歐萊雅在北亞地區的銷售額卻下降了6.5%,比第二季度的下降2.4%進一步惡化。
歐萊雅集團CEO葉鴻慕(Nicolas Hieronimus)表示,第三季度中國市場銷售的跌幅很大,其中高端奢侈品的跌幅最大,高達兩位數。
由於投資人對中國消費能力的擔憂,歐萊雅股價自6月以來已經下跌20%,估值蒸發了約500億歐元。(延伸閱讀:中國經濟差 助推灰色市場 奢侈品公司雪上加霜)
不過,歐萊雅並不孤單。來自美國的美妝巨頭雅詩蘭黛,8月底公布了其2024財年的財報,遠比歐萊雅的更觸目驚心。
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2024財年,雅詩蘭黛集團的淨利潤僅有3.9億美元,同比大跌61%,中國市場銷售大幅下滑是最主要原因,雅詩蘭黛在中國大陸也隨之進入了「關店期」。
日本的資生堂也是倍受中國女性喜愛的美妝品牌,但2024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卻同比下滑了99.9%,降至1500萬日圓,還不到10萬美元!離市場的平均預期相去萬里!你們知道市場平均預期是多少嗎?是30億日圓,就是將近2千萬美金!
中國市場業務低迷同樣是資生堂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1~6月份,資生堂在中國大陸的門市銷售額大幅下降了10%~15%。
這份財報8月份公布後,資生堂的股價當日就暴跌了16%,創下1987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在中國經濟環境撲朔迷離的局勢下,資生堂將在下個月公布新的經營戰略,重新調整在中國的業務定位。
就在本週一(21日),日用品巨頭寶潔集團也公布了2025財年的第一季度財報,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三個月內,淨銷售額同比下滑了1%,其中護膚品的淨銷售額下降超過20%,最大的「拖後腿」因素,就是高端護膚品牌SK-II在大中華區的銷量急遽下降。
曾幾何時,SK-II風靡中國,巔峰時期連續15個季度銷售額增速超過20%,扛起了寶潔整個美妝部門的大旗。然而,伴隨著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風向大變,SK-II也從2023年開啟了「一蹶不振」的模式。
2024年已接近尾聲,「奢侈」二個字正在與中國人的生活漸行漸遠。
對原油價格波動敏感度下降 美國汽油價格走低
接下來咱們來關注一下油價。儘管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石油市場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現在美國人去加油站加油時的心情都比較輕鬆,因為大多數地區的油價都在下降,而且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油價會保持相對穩定。
最近幾週,美國大多數地區的汽油價格都在下降。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的油價追蹤系統顯示,截至到本週二,普通汽油的平均價格為每加侖3.16美元,比一個月前下降了4美分。
而Gas Buddy的追蹤系統則顯示,截至到本週一,美國油價的中位數自今年初以來,首次跌破每加侖3美元大關。
Way.com網站高級總監Ezra Peterson:「在未來一兩個月內,我們應該會看到汽油價格略有下降。在進入春季後,汽油價格仍會處於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
專家表示,由於需求下降,現在正是油價下跌的季節。再加上一些地區的加油站已經改用更容易讓汽車啟動的冬季混合油,也相應降低了對原油的需求。
Way.com網站高級總監Ezra Peterson:「(冬季混合油)在煉油過程中使用的原油更少。但實際上汽油價格本身對原油批發價格的敏感度就已經比較低了。」
事實上,隨著美國近年來加大煉油產量,並且儲備穩定,美國的汽油價格對全球石油市場波動的依賴性已經明顯降低。
花錢更聰明 今年美國萬聖節消費將會縮水
距離萬聖節只有一週了,不少人家已經在門前布置好了裝飾,買好了糖果,等著小孩子們上門討要。不過隨著物價持續高漲,今年美國人的萬聖節消費預計會縮水不少。
對美國人來說,萬聖節雖然比不上聖誕節和感恩節的意義重大,但同樣是一個消費熱點,每年會有許多人在庭院裝飾和購買糖果上花費不少。
全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預測,今年萬聖節,美國人人均消費約為104美元,比2023年的歷史最高水平下降了4.62美元,這使得全國萬聖節的總消費額達到116億美元,雖不及去年,但仍比10多年前要高出數十億美元。
美國零售聯合會副總裁Katherine Cullen:「萬聖節雖然沒有躋身零售聯合會追蹤的十大重要活動之列,但在每年這個時期無疑是最能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焦點,為人們帶來許多興奮的時刻。」
根據全國零售聯合會的預計,今年有近72%的美國人計劃慶祝萬聖節。消費方面,人們在糖果上的花費最多,有67%的人會花錢購買糖果、裝飾品和萬聖節服飾。不過,今年人們在消費時會更加謹慎。
美國零售聯合會副總裁Katherine Cullen:「我們注意到人們雖然願意為這些節日花錢,但同時也在預算上尋找更划算的方法。」
「花了5美元,我在亞馬遜上看到的同款是13美元。」
根據零售聯合會的調查,今年有12%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會去二手商店購買聖誕服飾,以節省開支。
此外,由於今年可可豆的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導致巧克力的價格水漲船高。因此,今年的萬聖節糖果中,巧克力的數量肯定會有所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軟糖或水果糖。
以哈戰爭代價高昂 以色列經濟還能撐多久?
在已經歷時一年多的中東衝突中,以色列的戰線正在越拉越長。雖然通過大規模空襲和精準的定點暗殺,給哈瑪斯、真主黨勢力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以色列為這場戰爭支付的代價也非常高昂,除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之外,其財政支出的不斷飆升也引發了人們對該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經濟學家指出,軍事開支急劇增加,經濟增長停滯,特別是隨著戰爭對政府預算造成壓力,以色列可能面臨投資減少和稅收增加的問題。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在2023年10月7日之前,也就是哈馬斯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前,以色列每個月的軍費開支是18億美元,而到去年年底,已飆升至47億美元左右。而隨著以色列擴大軍事行動,支出還會進一步膨脹。
去年以色列政府在軍事上花費了275億美元,軍費開支占以色列年度經濟產出的比例為5.3%,而美國是3.4%。在哈馬斯發動襲擊後的三個月裡,以色列的GDP萎縮了5.6%。
戰爭造成了許多經濟負擔,徵兵和延長服役期勢必會影響勞動力供應。對安全問題的擔憂會阻礙新的投資,航班中斷使許多遊客望而卻步,旅遊業將遭受滅頂之災。
關鍵在於,這場戰爭看不到結束的希望。在中東衝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穆迪評級公司,9月底宣布年內第二次調降以色列主權評級,反映出該國在多線推進軍事衝突正帶來不斷增加的經濟負擔。
除此之外,能源危機也是以色列必須面對的嚴重威脅。在整個中東戰亂中,電力行業成為第一打擊對象。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200多枚導彈後,以色列一直考慮進行反擊,隨後伊朗警告,只要以色列敢反擊,首先變成廢墟的是以色列的所有油氣田、煉油廠、電廠等,並讓以色列全國停電停水,工業停滯,交通癱瘓。雖然伊朗的威脅有吹牛的性質,但以色列卻不得不認真考慮一旦戰況升級後的後果。
10月15日,媒體援引以色列官員的話說,以色列不會襲擊伊朗核設施或石油設施以報復早些時候的導彈襲擊。以色列為何突然間放棄報復了呢?其實,就是出於能源供應的考量。
2023年10月,哈馬斯炸彈襲擊了以色列的兩座主要發電廠,發電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輸電線受損,令以色列部分地區陷入電力危機,當地人恐慌性搶購發電機和應急照明工具。
今年6月,黎巴嫩真主黨也發布了一段無人機入侵以色列的視頻,拍攝內容以色列的港口城市海法的能源設施和和基礎設施為主。
以色列國家緊急事務管理局局長、准將約拉姆‧拉雷多表示,以色列的電力系統基礎設施正處於敵人的目標之下,但以色列沒有為長期停電做好準備。一旦發生全面戰爭,將導致以色列60%的地區停電48小時,北部地區甚至會停電數月。因此,以色列專家一致認為,能源安全可能最終成為其致命弱點。
以色列與大部分中東國家一樣,氣候炎熱乾燥,水資源稀缺。但和富的流油的鄰國不同,以色列是一個能源匱乏的國家。以色列的石油資源和煤炭儲量都少得可憐,必須依靠進口。從發電量分布來看,以色列的電網依賴分布在全國的144個發電站,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發電。
在這種能源結構下,以色列的能源設施一旦遭到襲擊,主要的天然氣鑽井平台會被關閉,天然氣供應就將中斷,而被迫改用柴油或煤炭。然而,由於煤炭和石油的儲備十分有限,都要依靠進口。目前,以色列用於發電的煤炭很大一部分來自南美的哥倫比亞,約占以色列總進口量的50%。由於巴以衝突,哥倫比亞宣布暫停向以色列出口煤炭。
同時,如果主要負擔運輸的港口城市海法被襲擊,進口的燃料就會更少,將直接導致能源斷供。更致命的是,以色列的電網還是一個「能源孤島」。
由於地緣政治,以色列無法將其能源系統連接到鄰國的電網,也就是說,它在任何時間都必須依賴自身來滿足所有電力的需求。
一旦沒有了電,支付系統就將癱瘓;信用卡交易將無法完成;依賴呼吸機的病人將面臨死亡的危險;全國通信將無法運行,整個國家會馬上陷入混亂。
當然,面對以色列的危局,美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根據奧巴馬政府時期簽署的一項協議,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每年大約為38億美元,相當於以色列戰前軍費開支的14%左右,其中大部分流向了美國的國防公司。
數據顯示,自加沙戰爭開始以來,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的軍事援助至少達到了179億美元。考慮到川普的立場,如果他能夠再次入主白宮,將會進一步加大援助力度。
除了軍事援助,美國還會在以色列陷入困境時,提供重要的財政支持,美國可以通過信貸擔保,幫助以色列在經濟困難時期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款,以應對財政壓力。
同時,在能源方面,美國會施壓其中東盟友,以變相手段為以色列提供能源支持。
當然,求人不如求己,要解決自身的危機,自己必須要強大起來。在戰爭風險面前,以色列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了在能源方面的短版,於是開始在其能源結構中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有分散對電力的依賴,保證其能源安全。
然而,據統計,截至到去年12月,以色列可再生能源只占11%,主要來自於太陽能發電。
但幾十年間以色列只建了4座太陽能發電廠,為啥怎麼少?最大原因就在於土地不夠啊!
目前,以色列實際控制的土地面積是2.8萬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於2個北京市的大小。
這點國土面積確實太小了,而太陽能電站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就能大面積發展依賴土地密集型的光伏電站。
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探索了兩種可行的替代選擇:在現有建築上安裝小型太陽能電池板和建造微電網。
今年8月,以色列首次將「安裝光伏」寫進了國家法律中:要求所有新建的獨立式住宅和非住宅建築房頂上要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用於發電。
以色列能源部還宣布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特殊關稅和建築許可豁免、稅收優惠以及小型電力生產商的保費支付等。
微電網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並將不用的電儲存在電池中供夜間使用,產生的額外能源可以出售給國家電網,在必要時還能與國家電網隔離,並獨立運行。
2022年,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如果各國採取認真行動解決成本問題並克服財務障礙,太陽能微電網可能會為5億人提供電力。於是,建造微電網的「能源島」計劃也被提上了日程,計劃在一兩年內完成。
以色列微電網的目標是創建一個個可循環的小型電網體系,每個循環體系都有自己的能源供應和儲存能力,從單個家庭和社區,一直延伸到整個村莊或城市。實際上,以色列的能源轉型計劃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目前看來,儘快建成一個獨立、清潔、可靠的能源體系,對以色列而言比以往更為緊迫。
好的,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非常感謝您的收看。
《財經非常道》在乾淨世界的獨家頻道已經成立了,提醒您記得訂閱喔,非常歡迎您經常來聽我聊聊財經商業方面的故事。再次感謝您的收看,《財經非常道》,咱們下次見!
歡迎訂閱新唐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NTDCHINESE
新唐人《財經非常道》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推薦閱讀:
【東岳看台】百年輪迴 經濟大蕭條即將重演?
習無法再忍受經濟壞消息 中共救市政策出台內幕
中國私募大佬評A股:暴漲必暴跌 套牢無法解套
中共托股市能維持多久?專家析幕後貓膩
【財經非常道】股災重現?A股創業板跌幅史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