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2月06日訊】聽眾朋友們,晚上好,歡迎來到《佳音時刻》,我是佳音。今天是2025年2月4號,星期二,有哪些大事發生呢?
今天焦點:象徵大於實質?針對美國關稅 北京公布四項關稅反制措施 被指軟弱;美國取消包裹「小額豁免」 Temu、Shein等大陸電商或受重創;被國資接管 萬科能被救起嗎?專業人士揭底混合所有制。
象徵大於實質?北京四項關稅反制措施被指軟弱
2月4日週二下午,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政策正式生效。北京迅速回擊,一連推出四項反制措施。但外界普遍認為,北京反制力度不大,甚至有些軟弱,難有成效。
北京當局發布的反制措施分別是:
1. 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其中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和皮卡等,加徵10%。
2. 對谷歌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沒有說明谷歌的違法行為。而谷歌早在多年前就已退出大陸市場,怎麼會形成壟斷呢?所以這項措施受到質疑。
3. 將美國時尚品牌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的母公司PVH集團,以及基因測序企業因美納公司(Illumina)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指控這兩家美企「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其實這不是北京第一次指控PVH集團,早在去年9月24日,中共商務部就對PVH集團啟動所謂「不可靠實體清單調查」,指控這家公司歧視新疆棉企業。
4. 對鎢、碲、鉍、鉬、銦等五種關鍵金屬實施出口管制。這些金屬被廣泛應用於科技和軍事領域,尤其是半導體和新能源行業。
北京當局的這些措施受到小粉紅的吹棒,但部分網友認為,反制力道相當軟弱,甚至無中生有。
有網友留言,真是活久見,谷歌公司居然能在大陸壟斷經營?不知官方鎖定調查的是谷歌的哪些業務,搜索、廣告,雲盤,還是安卓?
據美國之音報導,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些反制措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指出,北京此次出手相當保守,甚至是不痛不癢。比如在汽車和農用機械領域,中國本身就是生產大國,不需要從美國進口,關稅加不加作用不大。但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很大,加徵關稅會提高國內企業的採購成本,進而影響國內經濟,這一舉措可稱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說,這樣的反制措施恐怕達不到什麼效果。
台北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稱,與美國加徵10%關稅的力度相比,中方的反制措施更像是「選擇打擊」,力道有限。他認為,習近平在和川普對話之前,實施關稅反制,更多的目的就是表達自己沒有示弱,以免讓外界覺得,中方是被「逼上談判桌」的。
路透社稱,北京對美國關稅舉措作出的回應有限,凸顯了北京想和川普談判,避免爆發貿易戰的態度。
英國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主管普里查德稱,這些舉措相當溫和,看得出是經過調整的,就是為了向美國傳遞信息。
反觀美國的關稅政策,對部分中資企業造成的影響很大。關稅實施後,國際投行示警,對中資股票應該抱持謹慎的態度。
摩根士丹利將阿里巴巴、比亞迪電子,美的集團等29家中國企業列入警示清單,提醒投資人,如果投資這些企業,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指出,加稅可能會讓大陸的經濟增長,下降0.3至0.4個百分點,由於出口承壓,消費與投資疲軟,通脹率可能再跌0.2個百分點。
高盛報告預計,隨著關稅上升,人民幣會貶值,與美元的匯率會在7.4至7.5之間「逐漸升高」,最終貶至7.5。
美國對北京出手是多方面的,除了加徵關稅外,還取消了對小額包裹的豁免權。這一舉動更是重創跨境電商,下面我們來看詳細報導:
美取消包裹「小額豁免」 Temu、Shein等大陸電商受重創
4日,美國取消「小額豁免」條款,即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進入美國時,將不再享受免稅待遇。這個措施可以說嚴重打擊了依賴低價包裹迅速擴張的大陸電商平台。
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發布的數據,在過去10年,在「小額豁免」政策下進入美國的貨物數量大幅增加。
2015財年,大約有1.39億件「小額豁免」包裹進入美國,而到2024財年,這一數字增加至13.6億件。
中央社稱,Temu、Shein及AliExpress等電商平台每天向美國運送數百萬個包裹,其中不少商品售價僅有幾美元,比如3美元的運動鞋、15美元的智能手錶。這些電商平台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量的美國消費者。
在美國的「小額豁免」政策下,這些電商平台在美國飛速發展,嚴重衝擊了美國市場。如今這一政策被取消,對大陸電商行業來說,如同「沉重一擊」,更是削弱了它們的全球競爭力。
好,關於「小額豁免」我們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大陸房市:
國資接管萬科 是救贖還是負擔?專業人士揭底混合所有制
近年,大陸房地產行業坍塌。民營企業萬科陷入危機,日前國資委介入,高層換血。有民眾好奇,這一變動能讓萬科擺脫危機嗎?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月27日,萬科董事會發生劇變,董事會主席郁亮、總裁祝九勝等高層相繼辭職,新任董事會主席是萬科最大股東,也是深圳地鐵集團的董事長辛傑。
深圳地鐵集團是由深圳市國資委直管的國有地鐵運營商,現在已占據萬科高管層將近一半的席位。
《華爾街日報》稱,隨著民營和地方開發商頻頻陷入困境,越來越多的國資將進入房地產行業,逐步取代曾經的民營巨頭。這對於大陸房地產業來說,是一個驚人的轉變。
萬科雖然被認為是民企,但它曾與國資密不可分。在1984年成立時,萬科就是一家國有企業,後來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萬科堅稱,「自己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它的最大股東一直是國資。
在過去,萬科創造了巨額的財富,但如今,萬科陷入了流動性危機,在2024年預計虧損了45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今年還有330億的債券到期。面對這樣的財務黑洞,國資的介入能挽救萬科嗎?
業內人士認為,萬科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而是混合所有制弊端的集中爆發。它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境地,罪魁禍首就是這個體制。
知名地產博主「溫姑娘」表示,當年華潤作為萬科的第一大股東,它的原則是不干涉萬科業務,讓高層自主決策。萬科藉助華潤的商業地產經驗,極速擴張,賺錢能力誇張到嚇人,成為所有混合制的模範樣本。但在2017年深圳地鐵成為萬科最大的股東後,深圳國資委藉助深鐵入主萬科,讓萬科的管理結構發生了質變。深鐵派駐了三名董事,占董事會的三分之一。這使決策流程拉長,項目審批周期增加。這個轉變對萬科這種講究效率的公司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這位博主稱,深鐵主導的萬科過度聚焦「公共交通導向型發展」項目。比如,深圳坪山地鐵上蓋的項目賣得很差;「被迫」承接的深圳人才公寓項目的收益率只有四個點,卻占用了三百億資金。他們還錯過了2020年上海土拍的窗口期,以致於當年新增的土儲大減,甚至萬科還被要求參與深圳5G基站建設,這些非主業投資,分散了整體管理層的精力。另外,萬科人引以為傲的跟投制度,受到國資監管的限制,管理層賺不了那麼多錢,就沒有動力,以致於核心人員大量流失。
如今,萬科巨債壓身,外界擔心萬科不能如期兌付債務。對此,萬科新任董事會主席辛傑強調,深鐵將全力支持萬科,並已安排好今年一季度的債務償付。但有專家對此表示懷疑。
博主「溫姑娘」說,純靠注資是行不通的,因為深鐵本身的注資能力是受限的。那要如何自救呢?她認為,不同體制很難達成一致。混合所有制本身就存在悖論,民營國營兩股力量是無法完全混合的。國資股東對風險容忍度極低,限制了萬科想要激進的自救措施。就比如,在賣項目這件事情上,雙方就談不攏。所以說,自救很難。
時事評論人士王劍指出,深圳地鐵本身也面臨虧損,自顧尚且不暇,再拿錢救萬科恐怕資金有限,萬科最終可能步入恆大後塵,成為「殭屍企業」。
《華爾街日報》也認為,地方政府通常不願意承擔那些陷入困境的開發商的債務,它們的首要關注點似乎是爛尾樓的竣工和交付,而不是全面救助開發商。
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積累9000萬套空置住房。野村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稱,中國沒完工的爛尾樓多達2,000萬套。
關於萬科我們先說到這裡,以後會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好了,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感謝您陪伴我們度過這段《佳音時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幫我們點讚、留言,並分享給更多朋友!明天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