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訊】(英文專欄作家Mike Fredenburg撰文/信宇編譯)眾所周知,維持強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而強大的國民經濟需要的是,從經濟和科學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監管。不幸的是,許多政策制定者在意識形態的驅使下接受了極端的監管議程。這個議程無論從科學角度還是從經濟學角度看,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對我們的經濟和軍事都造成了嚴重損害。
這項議程在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展示,該會議也稱為COP29,於去年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的巴庫舉行。會議的前提,以及《巴黎協定》等協議,認為人為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構成了重大威脅。此外,還有觀點指出,即使在當前,氣候變化已在全球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通過規範、法規和新技術的推動,將有助於減緩甚至逆轉這一趨勢。
推動這些理念的人還聲稱,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數千億甚至數萬億美元,以便後者能夠繼續使用所謂的綠色技術,而不是導致污染的老式傳統技術。
在美國,由氣候變化議題推動的政策和強制令正在不斷推出,其前提和主張是氣候變化現在仍然對窮人和弱勢群體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他們還聲稱,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在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負面影響。
換而言之,如果你不支持以氣候變化為驅動力的惡性政策和規定,你就是支持經濟疲軟,就是對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階層的人群造成的傷害無動於衷。
這些說法被學術界和媒體界的許多人所接受和傳播,已經帶有宗教色彩,因此學術界和傳統媒體都很少容忍反對觀點。儘管如此,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知識淵博、極其聰明的人並不相信這些言論,他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論據來揭穿他們所認為的偽科學。
Clintel (全稱為Climate Intelligence)就是這樣一個由傑出科學家組成的團體。該組織最傑出的成員之一是來自美國的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翰‧克勞瑟(John F. Clauser)博士,他於2023年8月簽署了《Clintel氣候宣言》(the Clintel Climate Declaration),宣布不存在氣候緊急狀況。截至今天,已有逾1600名科學家和專家簽署了該宣言,而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瓦爾‧吉亞沃(Ivar Giaever)博士是第一個簽署的成員。
該宣言指出,氣候科學已經被政治化,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它注意到,這些氣候變化模型完全取決於輸入其中的內容,包括假設、假定、關係、參數化、穩定性限制等。從而,「相信氣候模型的結果,就是(盲從地)相信模型製作者所輸入的內容。這正是當今氣候討論的問題所在,其中氣候模式正是問題的核心。氣候科學已經蛻變為基於信念的討論,而不是基於合理的自我批判的科學。」
可以說,這些模型屢屢失敗,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當今流行的氣候變化的論調提出懷疑。鑒於已經實行的這些規定和要求實際上並沒有阻止或者減緩氣候變化,我們必須質疑實施這些規定和要求是否明智,因為它們已經削弱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而相比之下,在地球的另一邊,中共的經濟和軍隊卻在不受這些削弱性規定和要求阻礙的情況下不斷擴張。
儘管如此,在過去15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24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2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顯示,在過去15年中,美國在能源、過程排放(process emissions)、甲烷(methane)和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方面降幅最大。事實上,與2013年相比,美國通過積極鑽探和使用清潔燃燒的天然氣,包括用壓裂法(fracking)開採天然氣以代替煤炭,在經濟大幅增長的同時,二氧化碳當量卻減少了8.5%。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的二氧化碳當量上升了20%,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在塑料污染方面,中國也居世界首位,而在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SO2)排放方面,中國僅次於印度,位居全球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僅為中國的六分之一。
因此,到目前為止,如果氣候變化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造成最大破壞的就是中共,而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得最多。
綜上所述,美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方面已經走在眾多發達國家的前列,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溫室氣體和其它污染物的產生基本沒有減少;由此可見,在中共和其它潛在對手在氣候議題上只說不做的背景之下,美國自願削弱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來應對氣候變化,這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
作者簡介:
邁克‧弗雷登伯格(Mike Fredenburg)是聖地亞哥亞當‧史密斯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的創始主席,擁有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生產運營管理碩士學位,定期撰寫軍事技術和國防事務方面的文章,重點關注國防改革。
原文: United States Is Crippling Itself With Climate Change Regulations, China Is Not刊登於英文《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川普就職前和習通話釋何信號 專家解析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