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共正全力筹备“九三阅兵”,意图再次以铺张的军事盛典向国内外展示所谓的“大国崛起”。然而,鲜花簇拥的检阅场面背后,却是一片日渐窒息的现实:中国经济增长停滞、消费市场萎缩、青年失业率高企、社会矛盾持续累积。中共企图借阅兵将民众的注意力从民生危机转移到虚幻的民族自豪感上,但这种“烟火政治”能否真正掩盖内忧,越来越受到外界质疑。
一、阅兵与“强国幻象”
自中共建政以来,阅兵几乎成为政权展示合法性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政权危机或社会压力加剧之际,阅兵往往被刻意包装成“国力强盛”的象征。对习近平而言,2025年的“九三阅兵”不仅是对外的武力恫吓,更是对内的权力巩固。
然而,阅兵式再宏大,也改变不了中国当下的结构性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就揭示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仅维持在4.2%左右,远低于政府年初制定的目标。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低迷,房地产市场依旧深陷泥潭,地方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当经济无法为政权提供稳定的合法性时,中共只好转向军事表演,以“民族荣光”来替代“民生改善”。这种治理逻辑,正好揭示了政权的不自信:他们需要靠整齐划一的军靴声来掩盖社会的不满情绪。
二、经济困境下的社会裂缝
对大多数中国普通民众而言,阅兵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或许会在电视机前短暂感受到热血澎湃,但当关掉屏幕后,现实的压迫感却丝毫未减。
· 高失业率:根据中共官方数据,中国16至24岁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在7月达到21.3%,而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沦为“全职考公族”或“临时工”。
· 消费疲软:超市和商场人潮稀少,餐饮业者普遍反映营收锐减。2025年第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1%,远不及疫情前的水平。
· 房地产阴影:恒大、碧桂园等大型房企的债务危机尚未解决,许多购房家庭陷入“烂尾楼”困境。房子买不起、工作不稳定,年轻人甚至调侃自己是“躺平的一代”。
这些民生难题与阅兵场上的昂贵武器形成了强烈反差。导弹、坦克、无人机飞过天安门,而基层家庭却在为孩子的学费和医疗费焦虑。正如有中国网民讽刺道:“我们的饭桌越来越小,他们的阅兵越来越大。”
三、地方债与社会不稳
中国目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地方财政困境。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如今因房地产市场崩塌而失去主要收入来源。根据媒体报道,2025年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已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部分县市连公务员工资都难以正常发放。
这导致基层社会服务严重萎缩: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关闭、教师待遇下降、社会保障拖欠。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却被迫为“政治正确”大撒钱——花费巨额财政支持阅兵、安保与宣传活动。地方财政的畸形使用,让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进一步升温。
阅兵所展现的并非国家真正的实力,而是政权掩盖债务危机的烟幕。大量资金流向军备和表演性工程,反而使社会矛盾更为尖锐。
四、宣传机器与虚构叙事
为了让民众接受阅兵的“政治意义”,中共宣传机器正全速运转。央视、人民日报等喉舌媒体不断渲染“强国崛起”的叙事,播放大规模的军事装备展示影片,塑造“团结一心”的氛围。
然而,宣传机器越是轰鸣,民众的反感却越明显。在社交媒体上,“民生难题被阅兵掩盖”的讨论持续发酵,许多网民直言:“我不需要导弹飞得多远,我只需要工资涨得快点。”尽管中共不断加大网络审查,但舆论潜流显示,阅兵的政治动员效果正在下降。
五、国际社会的观感
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中共对阅兵的依赖,反映出其对国内局势的深度焦虑。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评论称,中国如今在经济困境与社会矛盾中,急需通过“强军秀肌肉”来维持政权稳定,但这种展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容易加剧与周边国家的紧张。
更讽刺的是,当中共在北京天安门大肆展示所谓的“钢铁洪流”时,国际社会的镜头也会同时捕捉到中国社会的阴影:失业青年、破败小城、萎缩的消费市场。这种反差,将让阅兵式成为“双刃剑”——既能展示军力,却也暴露政权的脆弱。
六、结语:枪炮能否遮住民怨?
阅兵从来不只是军事展示,更是政治表演。习近平寄希望于通过2025年的“九三阅兵”,再次唤起民族主义情绪,为政权加固防火墙。然而,经济困境、社会矛盾与民生难题并不会因一次阅兵而消失。
正如历史无数次证明的那样,枪炮声无法永远盖过民怨。盛大的阅兵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幻象,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次涨价、失业、债务与社会不公,都会不断侵蚀民众对政权的信任。中共的“阅兵强国梦”,最终可能成为一场“虚幻繁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