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国的舞台剧
2025年9月3日,中共将再度在天安门广场举行「93阅兵」。官方宣称,此次阅兵不仅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纪念,更是「展现科技强军新成就」的契机。根据宣传,阅兵将首次大规模展示无人机蜂群、AI机器人方队、量子雷达与新一代东风系列导弹。
然而,在国际社会的眼中,这场阅兵更像是一场浮夸的政治秀。2015年的阅兵曾经因为钢铁洪流与导弹齐发而引发瞩目,但十年之后,世界早已看穿中共的穷兵黩武。表面上是「大国崛起」的象征,实际上却暴露出中共缺乏软实力的窘境。
阅兵本质上是一场舞台剧。坦克、飞弹、战机与机器人在长安街一字排开,看似「国威凛然」,但在国际舆论眼中,却只是政权利用武力展示来维系其合法性。尤其当中共依然口口声声标榜「和平发展」时,却同时动员庞大的军力营造「战争氛围」,这种自我矛盾让外界更难信服。
军备展示与国际不安
此次93阅兵的亮点之一,是被中共媒体炒作的「高科技武器」。官方特别强调「无人机蜂群」具备电磁抗干扰能力,「AI机器人方队」象征着智能化作战的未来,而「量子雷达」更被吹捧为「全球唯一能侦测隐形战机」的装备。
但国际军事界普遍对此不以为然。美国与欧洲的专家指出,中共展示的装备更多是概念验证,而非成熟系统。无人机曾在2023年的演习中因系统干扰而集体坠海的丑闻,早已在国际论坛传为笑柄。AI机器人也仅能进行简单的动作,实战能力几乎为零。至于所谓的「量子雷达」,其技术真实性与可靠性,至今仍缺乏任何可验证的证据。
更重要的是,阅兵所展示的这些「黑科技」,并未带来所谓的「战略震慑」。反而刺激了周边国家加强军备。日本进一步强化与美国的安保合作,韩国加速部署反导系统,菲律宾则与美军开展更多联合演习。东南亚多国因南海争端而更加倾向与美国靠拢。
换言之,中共希望透过阅兵「吓阻四方」,结果却反而促使区域安全紧张,令国际对中国军事扩张的疑虑进一步升高。
国际孤立的象征
除了武器展示之外,阅兵能否吸引外国领袖出席,同样是观察中国外交处境的重要指标。
2015年的「九三阅兵」曾邀请到来自非洲、拉美与俄罗斯等地的多国元首。然而十年过去,国际情势早已不同。根据外媒报导,2025年的93阅兵,受邀的西方主要国家领袖大多拒绝出席,仅派出低阶代表。即便是非洲与拉美国家,也鲜少有元首亲自前来。反观俄罗斯总统普丁仍然是座上宾之一,与白俄罗斯、伊朗等同样遭国际制裁的政权并列。
这种情况,正反映出中共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阅兵原本想塑造「国际支持」的氛围,但缺乏主要大国的出席,只会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裂痕。
国际媒体如《金融时报》与《纽约时报》均评论指出,93阅兵不是展现中国的「国际认同」,而是揭示了北京日益孤立的现实。
外强中干的矛盾
中共以「强军梦」来自我催眠,试图说服国内民众「国力强盛、军力领先」。然而,国际军事观察者普遍认为,中共军队问题丛生,内部腐败与装备浮夸早已是公开秘密。
2024年爆出的「海军采购腐败案」显示,高层军官从军舰引擎到导弹零件的采购环节层层贪污,导致武器质量大打折扣。再加上中国军队缺乏实战经验,许多士兵与指挥官从未参与过真正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战力评估远低于外界的宣传。
阅兵或许能短暂营造「钢铁洪流」的形象,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些展示多是「秀肌肉」而非「真实力」。
民生与军事的落差
更引人注意的是,阅兵的巨额开销与中国社会经济困境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据估算,2025年的93阅兵耗资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被用于新建阅兵场馆、购置新装备以及组织数十万人参与排练。
然而,普通中国民众此刻正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青年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危机仍在恶化,中小企业倒闭潮未止。许多人甚至无力支付医疗与教育费用。当政府将巨额资源投入阅兵,却无法解决民生困境时,阅兵的虚伪性更显刺眼。
不少中国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私下抱怨:「我们需要的是就业,不是阅兵。」虽然相关言论很快遭到删除,但这种不满已难以掩盖。
结语:穷兵黩武难掩虚弱
总结来看,2025年的93阅兵虽然声势浩大,但它更像是一场政治舞台剧,而非真实国力的体现。阅兵展示的高科技武器漏洞百出,既未能吓阻对手,反而加剧周边安全焦虑;阅兵的外交场合缺乏主要大国的参与,更凸显中国的国际孤立;阅兵耗资巨额,却与国内的民生困境形成强烈反差。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中国的阅兵展示的不是力量,而是焦虑。」在国际社会看来,这场穷兵黩武的演出,只会加深「外强中干」的印象。
阅兵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愚弄国内群众,但在全球化信息的时代,中共的虚弱终究掩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