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焦虑的展演
2025年的「九三阅兵」,表面上是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但在国内外观察者眼中,这场盛大军事秀更像是一场「政治工程」。与2015年的阅兵如出一辙,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对外展示国威,而是向国内传递讯号:军队归党,军心归习。
习近平自2012年上台以来,持续透过反腐与军改重塑解放军的权力架构。2023至2024年间,已有多名火箭军高层与军工企业高官因贪腐落马,军心再次陷入动荡。为了巩固权力、消弭不安,习近平需要一场能同时展示控制力与忠诚度的政治仪式。阅兵,正是最佳工具。
阅兵场上的每一次敬礼、每一声「听党指挥」,都是为了强化这一讯息:解放军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党的军队。这场阅兵,更多是内部治理的表演,而非真正针对外部敌人的威慑。
经济下行的转移视线
2025年的中国,经济压力比十年前更严峻。房地产危机仍在持续,恒大、碧桂园之后,更多地产商陷入债务违约。青年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虽然官方数据早已「技术消失」,但网络舆论透露出的焦虑无法掩盖。出口受国际供应链重组影响而下降,内需则因消费疲软迟迟难以恢复。
在这种背景下,93阅兵成为一场民族主义狂欢。官方透过铺天盖地的宣传,把抗战胜利的历史与今日「强军梦」相连结,试图把社会的焦虑转换为对「国家崛起」的幻象。阅兵场上的导弹方队、无人机蜂群、量子雷达,成了国家力量的象征,而民众暂时沉浸在「中国强大」的叙事中,忽略现实的经济压力。
这是一剂「政治麻醉剂」。短期内,它或许能振奋民族情绪,但经济下行的根本问题并未因此消失。阅兵结束后,人民仍需面对失业、房价、医疗与养老的压力。阅兵转移视线,却无法真正解决矛盾。
军队整肃的政治信号
此次阅兵除了武器展示之外,另一大重点是「整肃军心」。外界注意到,2025年阅兵前夕,中共宣布进一步推进军队人事调整,包括撤换部分军区司令、火箭军与战略支持部队的领导层。
阅兵场上,那些整齐划一的方队,既是对国内民众的「国威展示」,更是对军中将领的「忠诚测验」。阅兵过程中强调「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其实就是在告诉全军:唯有效忠习近平,才能在这个体系中生存。
回顾2015年阅兵,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被解读为打击军中山头、巩固军权的举动。十年后的今天,93阅兵依然带有同样的意味。这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权力重组的仪式。
穷兵黩武的内部代价
阅兵的背后,是巨额的耗费。据外媒估算,2025年93阅兵的总花费可能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包括新武器展示的研制成本、训练与排练支出,以及庞大的安全维稳费用。
这笔资金,本可以用于改善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或是提供青年就业支持。但中共选择把它投入到一场短暂的军事秀中,只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感。这正是中共治国逻辑的缩影:以高调的政治仪式掩饰低效的治理能力。
阅兵虽能短暂激发民族情绪,但当激情散去,现实问题依旧存在。民众依然要面对医院排队难、学费高昂、养老资金不足的困境。这场阅兵,对于广大人民而言,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而非真正的福祉。
民族主义的政治操弄
阅兵还有一层更深的政治功能:透过民族主义操弄来维系政权合法性。2025年的阅兵再次强调「抗战胜利」的历史叙事,把中共塑造成「民族救星」与「中华复兴」的领导者。
这种历史叙事的运用,目的是把民众的身份认同与中共绑在一起。只要中共能不断透过阅兵、纪念活动和对外强硬姿态来刺激民族情绪,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民众对内政失败的不满。
然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当政府过度依赖这种情绪时,一旦经济下行与社会矛盾持续加深,民众可能会发现所谓「民族强大」只是虚幻的口号,与他们真实的生活改善并无关联。
结语:阅兵是焦虑的象征
总结来说,2025年的93阅兵,与其说是军事力量的展示,不如说是政权焦虑的投射。它的功能主要有三:第一,藉此巩固军队对习近平的忠诚;第二,利用民族主义转移经济与社会压力;第三,透过宏大场面掩饰内政困境。
然而,这样的阅兵无法掩盖真相:中国正面临经济困局、社会不满与国际孤立。阅兵是短暂的烟火,能燃起一时激情,但无法长久维持稳定。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93阅兵并不是中国「强大」的象征,而是政权「不安」的表现。当一个国家需要不断透过军事大秀来证明自身存在感时,这本身就透露出深层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