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不是纪念,而是政治工具
2025年的「九三阅兵」,中共对外宣称是纪念「抗战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细看其背后动机,这并非单纯的历史追忆,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操作。北京当局将阅兵当作塑造民族主义的戏码,一方面粉饰国内经济衰退、社会不满的现实,一方面对外施压,特别是将矛头指向台湾。
阅兵场上耀武扬威的武器数组,实则是烟幕。它掩盖的是庞大的失业潮、日益加深的债务危机、以及民生痛苦的真实状况。当北京无法提供真正的改革与希望时,它选择搬出「抗战胜利」这张历史王牌,将「民族仇日」与「民族大义」包装成一场表演,以此转移矛盾。
历史窜改:从中华民国到「中共抗战」
历史事实摆在眼前:八年抗战主要由中华民国国军承担,中共在战争期间保存实力,贡献有限。然而,阅兵却将历史颠倒,将抗战胜利完全归功于中共,甚至在阅兵仪式与国际宣传中刻意隐去中华民国的角色。
这种窜改,不仅是对史实的羞辱,更是对台湾的文化侵略。北京企图将「抗战」垄断为中共的胜利果实,藉此抹消中华民国的正统性,让国际社会误以为台湾是「历史的旁观者」,而非抗战的主体继承者。
民族主义的麻醉剂
阅兵在北京的盘算中,最核心的作用是「民族主义的麻醉剂」。当房市泡沫持续、青年失业创新高、社会信任流失,政权的合法性备受挑战时,中共选择用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表演,转移民众视线。
民族主义在这里成了廉价的止痛药。阅兵将「抗战记忆」重新编排成一种「全民族团结在中共领导下的神话」,藉此刺激群众情绪,让人暂时忘却民生困境。这种心理操作,既掩饰内部矛盾,又强化了政权对社会的掌控。
对台湾的隐性压迫
更值得警惕的是,北京透过阅兵制造的历史叙事,正逐步转化为对台湾的隐性压迫。当中共将抗战胜利塑造成「中共的胜利」,它就有理由在国际场域中对台施压,声称台湾没有「历史正统性」。
阅兵不仅仅是国内的民族动员,也是外交与统战的工具。北京透过大外宣,将抗战史「中共化」,输出到海外华人社群,甚至部分国际媒体也在不经意中引用其版本。这种话语霸权的扩张,直接削弱台湾在国际上的存在感与发声力。
对国际的威慑信号
九三阅兵不只是对台湾的针对,也是一种对国际社会的威慑。当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展示新型武器,释放的信号是「中国崛起、不可挑战」。而当这种武力展示与抗战历史绑定,就等于在告诉世界:中共既是「过去抗战的胜利者」,也是「今日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这样的政治操作,不仅误导国际对历史的认知,更让中共得以将「民族主义」转化为对外政策的正当性。它可以藉此加大对台军事压力,并以「历史情怀」为名对邻国发出强硬姿态。
转移矛盾的危险后果
然而,民族主义与历史窜改只能暂时麻醉群众,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中国经济正在失速,青年对未来失去信心,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阅兵花费的数百亿资金,不仅无助于改善民生,反而加剧了不公平感。
历史表演取代制度改革,军事烟火掩盖民间困苦,这样的政权策略,终究会带来更深的社会裂痕。当民族主义的激情退潮,群众会再次直面现实的残酷,而对政权的怨怼只会更加激烈。
台湾与国际的挑战
对台湾而言,这场阅兵带来双重挑战:一是历史正统的掠夺,二是国际形象的边缘化。若台湾未能及时揭露抗战史真相,就可能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失去叙事权,让中共版本成为「唯一版本」。
国际社会同样需要警惕中共的历史操作。这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内部的政治问题,而是涉及区域和平与国际秩序的挑战。当历史被当作政治工具,它就可能成为下一场冲突的导火线。
结语:阅兵烟火遮不住真相
九三阅兵表面上是庆典,实际上却是政权操纵民族主义、转移内部矛盾的戏码。中共藉此篡改历史、垄断话语权,进而对台湾与国际施压。
但历史不是任人涂改的剧本。中华民国才是抗战的正统继承者,台湾的存在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中共再怎么举办阅兵,也无法抹去真相。真正的威胁,不是外部敌人,而是政权自身对历史与民生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