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中,阅兵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展示,而是一种刻意营造出的「政权合法性舞台」。然而,2025年中共再度筹备大规模阅兵,却在社会各层面引发争议与质疑。不同于以往的民族主义狂热,这次更多人提出了残酷的追问:当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安全感都难以维持时,中共为何还要耗费巨资举行这场政治秀?
一、阅兵的政治工具化
中共的阅兵往往被宣称是「展示国家实力、凝聚民族精神」。但历史早已证明,阅兵更多时候是一种掩盖内部问题的政治手段。从毛泽东时代的「十年大阅兵」到邓小平改革后的间歇性军事检阅,再到习近平时代的「强军梦」叙事,阅兵的核心并非军事实力,而是为了向国内外传递「政权稳固、国力强盛」的假象。
然而,阅兵能否真正解决经济下行、社会失业、地方债务等困境?答案显而易见。阅兵所燃放的烟火与整齐的方阵,无法掩饰中国城市里日益增长的失业人口,也无法替农村被迫返贫的家庭带来希望。阅兵不过是一场「政治烟幕」。
二、民生困境的真实现状
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与中共刻意隐瞒的真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1. 失业率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约5%」,但实际情况远比数据严重。许多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被迫参加「灵活就业」或送外卖;部分40岁以上的劳工被裁员后,几乎没有再就业机会。网络上流行的「孔乙己脱不下长衫」梗,正是青年对「学历高却无用」的无奈嘲讽。
2. 地方财政崩坏:
各地政府早已陷入债务黑洞。2024年底,中国地方隐性债务总额估计超过70兆人民币,不少县市连基本的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甚至要求教师、医护人员「延迟发薪」。然而,中央却能豪掷数百亿筹办阅兵,这种「只顾政权,不顾民生」的矛盾引发基层愤怒。
3. 医疗与教育的危机:
中国医疗体系因疫情后遗症与财政紧缩陷入困境。农村基层医院设备老旧、药品短缺,不少病人只能放弃治疗。教育方面,各地「减薪潮」持续蔓延,许多教师抱怨「讲台上的粉笔灰还在飞,工资却打了折」。这与中共对阅兵的铺张浪费形成强烈反差。
三、县市层级官员的怨言
在官方媒体的渲染下,阅兵被描述成「全民盛事」。但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暗中抱怨中央的决策。某中西部地区官员私下表示:「我们地方债务压力已经喘不过气,还要被要求出资支持阅兵活动,这根本就是逼死基层。」
这些官员并非反对阅兵本身,而是认为中央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错置于政治表演,却忽略地方真正的发展需求。这种怨言在基层广为流传,成为中共体制内部的一种隐形「低度反抗」。
四、民众的愤怒与冷漠
与以往「民族自豪感」的热烈气氛不同,近年中国民众对阅兵的反应愈加冷漠甚至愤怒。
在网络上,不少人发文讽刺:「阅兵有什么用?能替我还房贷吗?」、「阅兵看得再壮观,也买不起蔬菜和猪肉。」一些微博账号甚至爆料,北京因筹备阅兵封路,导致市民生活受阻,网友嘲讽这是「政权的表演,百姓的牺牲」。
农村与县市基层的抱怨更为直接。许多农民在视频平台留言:「家里的孩子上学要自费买课桌,政府却拿钱放烟火。」这些声音虽常被删除,但仍不断流传。
五、国际观感与内部撕裂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共的阅兵不仅没有「震慑敌人」的效果,反而成为外界观察中国经济困境的放大镜。国际媒体普遍质疑,中国是否在「用军事表演掩盖经济衰退」。
更严重的是,阅兵无法真正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相反,当经济压力与社会矛盾持续累积,阅兵只会加深「政权高高在上、人民苦苦挣扎」的对立。这种内部撕裂,将比任何外部威胁更具杀伤力。
六、阅兵能否转移问题?
回顾历史,每当中共内政陷入危机时,阅兵与大会师就会被拿出来「提振信心」。但如今,中国的问题早已不是宣传就能掩饰。阅兵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但无法改变失业、债务与贫穷的现实。
正如一位中国学者在匿名评论中指出:「中共想用阅兵来转移矛盾,却忘了矛盾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细节。这不是一场游行可以解决的。」
结语
2025年的阅兵,注定不会成为中共所期望的「凝聚人心」盛典,反而将成为揭露中国内部矛盾的放大器。当政权选择烟火而非面包,选择枪炮而非医疗,选择钢铁洪流而非教育与就业,那么阅兵场上的每一步整齐脚步声,或许都是对中国民众沉重生活的一次践踏。
这场阅兵,不是荣耀,而是荒谬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