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新爆点:官方「协助」民众失去资产?
近期甘肃地方政府爆出的「侵吞民产」事件,再次让外界见识到中共式治理的奇妙逻辑:
在法治社会里,政府应保护人民的财产;在中国,有时候政府保护的,是人民资产的「流动性」——让它更顺利地流向官方。
事件原由不复杂:有民众控诉,当地政府以「基础建设需要、集体利益至上」为理由,突然强行征用民地甚至民房,但补偿金不清不楚、流程不透明,最终土地被政府「合法取得」,而拆迁户却没等到对等的补偿。
这不是新故事,却是中国式「治理优势」的经典回放。甘肃,只是最新上映的一集。
二、国进民退的必然副作用:政府饿了,就会想吃民间资产
中国近十年大力推行的「国进民退」,官方美其名为「优化结构」、「强化国企」。但从许多已发生的案例来看,国企壮大、民间退缩背后是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
民间企业与个人资产,都是「待整合资源」。
国家需要,你最好马上交出来。
甘肃这类事件之所以会一再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体制设定下的自然产物。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
· 财政吃紧?
· 土地财政枯竭?
· 地方债压得喘不过气?
· 国企需要更多地皮「扩建」?
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去找民间资产「做盘活」。
所谓「侵吞民产」,在官方语言中通常有几种包装方式:
「征收」、「改造」、「城更新」、「合并」、「整合资源」、「提升城市面貌」
听起来冠冕堂皇,但背后本质却惊人地一致——民间出资,政府受益。

三、从新疆到福建:一阵席卷全国的「民产消失术」
甘肃事件并非特例。若把过去几年国内各地新闻翻一翻,不难发现中国正悄悄流行一种「资产快速转移术」。
以下几个著名案例,或许能帮助理解甘肃事件的「合理性」:
1. 新疆铁门关的「房屋被没收」事件
有居民多年经营的店面,突然被贴上海报:「不符合规范,需无偿收回」。
补偿?没有。
理由?「政府统筹管理」。
2. 浙江多地的「企业被迫搬迁」
多家企业被要求「配合升级改造」,厂房拆了、地收回,但搬迁补偿拖延、甚至不存在。
企业主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破产。
3. 福建「民宅因违建」快速被拆例行
不少民众买房时明明有证件,但在政策更新后被定义成「违建」,结果一夜之间只剩瓦砾。
官方补充一句:「感谢市民理解」。
四、甘肃的特殊性:穷地方更急,更需要「找资源」
与沿海省份相比,甘肃财政状况并不亮眼。
根据过去多年的数据显示:
· 甘肃长期保持「全国财政依赖度前几名」
· 地方政府靠中央补助过日子
· 基建项目多,但投资报酬率低
· 企业税基窄
在这种背景下,「征地」或「集中管理民间资产」的诱惑自然提高。
有些评论直接指出:
甘肃地方政府不是贪,而是穷;不是想侵吞,而是缺钱到不得不侵吞。
虽带讽刺,但字字血泪。
当一个省挣扎着还不起地方债,民众的土地、房屋、企业,就会变成最容易下手的「现成资产」。
五、人民财产在中国:有产不等于有权,有权才能保产
甘肃事件再度提醒外界一个残酷现实:
在中国,财产权不是写在不动产证上,而是写在政府心情里。
这里逻辑很简单:
· 你买了房,不代表你能保住房。
· 你有土地证,不代表土地不会被「征收」。
· 你开的企业,不代表不会被「政府主导整合」。
在法治不完整、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的制度下,民众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甘肃事件仅是冰山一角,但每次都在提醒大家:
中国的财产权,其实是一种「暂时拥有」的概念。
六、「国进民退」走到今天:已不是政策,而是生存手段
中央推动国进民退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强化国企、集中经济力量应对危机。
但走到今天,它逐渐变成地方政府的「求生策略」。
简单说:
· 民营企业倒闭?
→ 地方政府没得抽税,只能找其他资产。
· 地方财政缺口扩大?
→ 土地收回再卖,是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
· 国企效率低,需要更多资源填洞?
→ 民间资产自然被视为最佳补血包。
所以,甘肃事件并不是体制异常,而是体制造成的正常结果。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政策推动下的必然道路——
地方越穷,国进民退越快;民产消失也越快。

七、居民的愤怒:财产不是不见,而是被政府「合理化」
受害民众的愤怒并非「不能被征收」,而是:
· 征收不透明
· 补偿不合理
· 流程不合法
· 官方答案永远没有责任方
政府通常用一套标准话术响应:
· 「依法依规」
· 「促进地方发展」
· 「符合公共利益」
· 「感谢支持城市建设」
但外界早已明白,这些词的真正含义是:
若你不同意,那就是你不支持政府工作。
在中国,反抗通常不是选项,能做的只有默默吞下这个结果。
https://youtu.be/CRUPryGz4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