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訊】(記者李圓明採訪報導)中美貿易戰高關稅壓力下,中國外貿工廠訂單流失,大量停產。中共黨媒也自曝,一些美國市場占比較大的外貿企業,面臨訂單暫停、減少、取消的情況。在國內消費疲軟的情況下,「外貿轉內銷」被指紙上談兵。
外貿企業失訂單 與美國老客戶無法談下去
央視27日報導披露,浙江台州臨海市的一家企業,主要生產廚房家居類的塑料用品,該企業已經深耕海外市場20多年,75%的產品銷往歐美等國家。此次美國關稅上漲,企業訂單損失超過1.5億元。
報導稱,為應對關稅,一些企業調整供應鏈,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其它國家或地區,但這會增加生產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廈門姚明織帶飾品有限公司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主要是「拷克帶」,印有雪花、麋鹿、聖誕樹等節日圖案。公司總經理表示,10%左右的產能有積壓。眼下,企業正在將這些元素進行「大改造」,全部換成中國節日的元素。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經營的玩具廠以出口為主,客源涵蓋日韓和歐美市場。老闆陳女士幹了十八年外貿,第一次和美國老客戶「紅了臉」。
「中國的工廠拿最低的利潤,真的是辛苦錢。加稅25%的時候,我們和美商吵得特別激烈,那一人就一半。關稅到五十幾之後,我就沒再談了,我看都不看了……」她說。
雖然黨媒報導是為了宣傳打氣,但受訪的外貿老闆難掩悲觀情緒,有的直言「中美貿易戰不是三兩年能停下來,可能五年、十年」。
上述玩具廠女老闆一直給全球高端品牌代工,現在打算做自己的品牌,所以與那些停工停產的廠子相比,她的廠子反倒一片繁忙,晚上9:40工人才下班。她表示未來這一年很關鍵,「國內市場都打不開的話,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外貿廠商:傳統貿易難轉型電商
面對中美貿易脫鉤的環境和趨勢,中共當局大力宣傳「外貿轉內銷」。4月26日,湖北武漢啟動外貿優品中華行湖北站暨「樂購湖北」消費季,200多家國內外貿企業現場展示,同時支持外貿企業開設網店。甚至連廣交會也將現場展示搬到線上。
上週末,廣交會二期展期結束,家具參展商阿蓮(化名)表示她終於熬完了五天展期。她說,「參加展會就是交交朋友」,「高檔的餐椅,一把20多美金,這個價位把『一帶一路』(的客商)直接嚇跑了。」
來自俄羅斯的採購商貌似不少,但購買力不行,「俄羅斯買的還是必需品,能用就行,不需要太貴。(受制裁)外匯可能進不來。」阿蓮說。
由於沒有歐美客戶,甚至現在英語對外貿員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廣交會上阿蓮接待了不少南美國家的客商,人家說的西語,聽不懂英語,他們只能用同聲傳譯軟件溝通。
外貿商Karen稍早告訴記者,貿易戰打響後,她的訂單沒有減少,還更忙了。原因是關稅戰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美國客戶跟中國產家合作,有一種不安全感。而她身在美國,受到老客戶的信任,並且堅持貨到才付款的原則。
「以前沒有貿易戰的時候,(由於時差)我隔一天聽到消息。現在客戶一個郵件裡面好多產品,5、6個,7、8個產品全部丟給我。其實別的廠商Logo都做好了,再找我報一次價。價格差不多的話都丟給我,導致訂單激增。」她說,「我進口的都是促銷產品。就是不能做小包裹了,走海運要加關稅、運費,但是出於對某些產品的依賴性,所以客人也是能夠接受。」
阿蓮告訴記者,當地的區領導也在聯繫他們做電商。但是目前他們只做傳統貿易,沒有做電商,也不適合做,因為需要投入很多。「需要招人,要有個團隊,老闆不願意投入。」之前參加展會是企業開拓用戶的主要渠道,客戶下單,他們做完訂艙出貨報關,現在歐美市場受到關稅影響,「家具不是快消品,售後也不易。」她說,「這幾年真難。」
消費者:看購買習慣 價格要便宜
京東、盒馬等十餘家電商平台近日表示,將利用供應鏈能力和直採等優勢,幫助外貿企業加快打開國內銷路。京東宣布將在未來一年內大規模採購不低於2000億元出口轉內銷商品。
據央視新聞報導,永輝超市、華潤萬家、聯華超市、武商集團等企業將為外貿企業開通「內銷」直通車,使外貿產品以最快速度上架與消費者見面。
河北的肖女士日前告訴記者,她會買「外貿優品」,但還沒發現哪裡有賣。「原來是淘汰下來的殘次品出口轉內銷,我都會買,因為質量很好。」但她表示在淘寶十八年,不會買京東,可能是一種習慣,主要是因為便宜。
肖女士認為,估計原來國內市場低端產品的老闆就完了,東西(產品質量)太次了。拼不過人家做外貿的。
Karen向記者介紹,出口跟內銷是兩碼事。有的公司有兩個工廠,做內銷的質量是很低的,外貿做的一定要挑最好的,因為出口外國的人家一定要質檢,船到了那個國家之後,質檢員一檢驗,如果不良率達到了1%,一個集裝箱全部退回去。
「所有出口剩下的殘次品,全部用在內銷上,可是它的價格賣得很貴,比出口價格貴很多倍的,這是中國老百姓要承擔的。可是我們賣給外國人的話,比如成本30美金,賣50美金,賺20美金,沒有像內銷貴得這麼離譜。中國的出口企業都經常這樣幹。」她說。
中共要打贏中美關稅戰 中小企業成代價
貿易戰圍堵下,中共鼓吹「出口轉內銷」的前景將如何?知名公眾號「冰川思享號」近日撰文表示,千萬不要低估關稅戰帶來的衝擊,認為能否「出口轉內銷」,取決於國內市場的供需狀況。市場需求內外有別,但源於經濟紅利的消費能力是內外相連的。
文章稱,過去40多年,中國的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外需」和「內需」無法割裂。對比歷年對外貿易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數據,兩者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外貿好則國內消費力旺盛,反之則是國內消費疲軟。
而所有的經濟代價,最終都會向消費傳導,消費者永遠是經濟的終極埋單者。
3月份,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北京當月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大跌9.9%至1049億元,跌幅接近10%。而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總額為1280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4.1%。兩大一線城市消費遇冷,被看成全國消費市場收縮的警示信號。
原大陸商人楊占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本來就產能過盛,據說福建晉江一個城市的低端加工業,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能滿足世界需求的1/3以上。外貿出口停滯的情況下,光靠國內消化怎麼能做得到?
他表示,美國關稅施壓下,國內好多企業已經停工了,宣布破產的都不在少數。現在國內靠外貿出口生存的企業基本沒法幹了,反倒是做國內訂單的加工企業還沒事。「我一個多年以前認識的服裝廠老闆現在都不接單了,專做歐美訂單的。中共的不惜一切代價打贏中美關稅戰的說法,犧牲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主,他們就是代價!」
中國問題專家吳文昕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中國人的消費近幾年來都是有減無增。上海這個全國最大消費城市,今年三月份消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4%,北京減少了10%,怎麼可能期望讓他們多消費、把不能出口的商品都買下來呢?習近平要搞所謂內循環,他的夢想是不依賴出口,把本來要出口的商品轉為在國內市場銷售。但是這個內循環只能是紙上談兵。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Exhibitors wait for buyers inside a booth selling vacuum cleaners at the Canton Fair in Guangzhou, in souther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on April 15, 2025. Sinc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ook office in Januar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locked in a tit-for-tat tariff war, with the US now charging levies of up to 145 percent on imports from China. (Photo by JADE GAO / AFP) (Photo by 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2025年4月15日,在廣州舉行的廣交會上,參展商在銷售吸塵器的展位內等待買家。(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張譯獲影帝後暫時息影 稱「沉澱一段時間」
Next Article 分析:中國社會為何越來越內捲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