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訊】(記者紀語安綜合報導)隨著貿易衝突加劇、薪資上升等因素,中國大陸現在面臨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流失的問題,許多製鞋、成衣、家居設備、包包、玩具等工廠已經轉移到越南和印尼等國家,年紀較大、技術水準較低的勞工恐面臨大面積失業。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自從2000年代初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先進製造業國家陸續面臨「中國衝擊」──中國運用大量廉價勞動力和高度集中的供應鏈,使先進國家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
勞力密集製造業從中國出走
現在「遊戲結束了」,中國自身也面臨技術門檻低的製造業大幅流失的問題。
常州大學、鹽城師範學院和河南大學的學者分析2011年至2019年12個勞力密集型製造業,結果發現,這九年間,平均就業人數縮減了約14%,即減少了近400萬個職位。其中,紡織業的工作減少了40%。
《金融時報》進一步分析上述產業從2019年至2023年的情況,結果發現,在接下來的五年,就業機會又再減少了340萬個。
產品出口市占率下降
據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戈登‧韓森(Gordon Hanson)的研究,2013年,中國在10種勞動密集產品(包括家居設備、家具、箱包、玩具等)的全球出口市占率達到39.3% 的高峰。
然而到2018年,因為美國關稅的影響,這個數字已經降到31.6% 。
即使是需要先進技術的產品製造業,也開始離開中國。在美中關係緊張的影響下,許多中國和外資企業都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將iPhone、半導體晶片、汽車零件等生產轉移到東南亞或印度等國家。
中共堅持控制經濟政策 發展成果全民難共享
西方國家的經驗是,從以製造業為主,轉而發展服務業,轉型成為消費驅動型經濟。
然而,出於極端政權的特性,中共當局想要控制一切,在經濟層面也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走所謂「具中國(中共)特色的」發展路線,忽視經濟結構轉型的市場規律。
中共黨魁已明確表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將資源投入電動車、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不去發展消費驅動型經濟,拒絕與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成果。然而,先進製造業的民間需求有限,供給遠大於需求,資源錯置的結果就是經濟不景氣,這個後果正在漸漸浮現。
中共當局「攫取性政經制度」的惡果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A‧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提出解釋國家繁榮與貧窮的重要概念。據他們的研究,全球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所以差距巨大,背後是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差異。
他們把國家制度分為「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包容型制度指社會各階層多數人都能參與經濟活動、公平競爭,使利益共享。攫取性制度指權力和財富高度集中,被少數權貴壟斷,缺乏權力制衡與法治,全國的多數人都在為極少數人服務。
阿西莫格魯等人的研究指出,包容型政經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凡是選擇了包容型制度的,經濟都能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也持續提高;攫取型政經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成長,但這個成長不能夠持續,最終會陷入停滯或衰退。
阿西莫格魯曾在十年前(2014年)的演講中提到,當今的(共產)中國就是「在攫取型制度下增長」的典型案例,然而這個成長有其限制,這種政經制度無法帶來長時間持續的經濟增長。在2014年,他就直接預言了當今中國經濟的衰退。
中國當今「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極限。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隨著貿易衝突加劇、薪資上升等因素,中國大陸現在面臨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流失的問題,許多製鞋、成衣、家居設備、包包、玩具等工廠已經轉移到越南和印尼等國家。中國工廠示意圖。(STR/AFP/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長和港口交易案 折射港企與中共深層裂痕
Next Article 五角大樓祕密文件:阻中共侵台為最優先事項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