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訊】(記者林南報導)美國智庫「新線戰略與政策研究所」(New Lines 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Policy)近期發表報告,深入探討跨國鎮壓對美國民主與國內安全構成的挑戰。報告提出一系列政策改革建議,同時呼籲美國政府應正視專制政權在美境內施壓異議人士的行為,並通過行政、立法與外交途徑建立制度化防線。
「跨國鎮壓」是指專制政權越過國界,對居住在海外的批評者或人權捍衛者進行監控、威脅、引渡、暗殺或其它形式的打壓行動。報告指出,儘管此類行為早有前例,但近年來這一現象急遽上升,並直接滲透到美國本土。
一份題為「美國如何應對境內跨國鎮壓」的報告寫道:「2025年2月,自由之家報告了在103個國家由48個政府所犯下的1,219起事件,強調了對美國公民、流亡者和散居社區以及美國出生的個人所構成的威脅,這些人因為與中國、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的種族或文化關係而成為目標。」
報告指出,美國從行政部門領導、外交介入與強化國務院報告制度已有所作為,但成效不一。行政主導雖曾取得階段性進展,國會卻常因未得到充分配合而難以推動持續立法,而執法改進(如國土安全部或司法部的改革)雖見一線之光,卻無法完全抵擋跨國壓迫滲入美國法律系統。
報告主要作者、跨國鎮壓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研究專家泰德·布羅蒙德(Ted Bromund)表示:「這不是純粹的外交議題。當一個外國政權能夠在美國土地上恐嚇我們的居民,我們的民主體系就遭到削弱。」
應對跨國鎮壓 報告提出改革策略
報告指跨國鎮壓可能透過兩條主要管道進入美國:一是美國簽證、移民與執法系統;二是境內外的代理組織或個人。報告建議的核心改革策略,須同步針對這兩者。
在行政執行方面,報告建議行政部門應強化與國會合作,建立跨部門聯繫機制,包括制度化引入面向Interpol濫用案件的公共申訴專員(Ombudsman)職位,並建立ICE引用Interpol通報時須通知相關人士並送交審查的透明程序;同時推動部門間的定期情報交流,打造更完整的資訊共享渠道。
國會方面,報告指出雖已有如《跨國鎮壓政策法》等法案提出,但整體立法進度緩慢,建議明確跨國鎮壓定義,才能提供政府整體應對架構依據。
外交策略應重新配置資源:相較於依賴常受威權國家影響的多邊機構,美國應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同步在Interpol發起改革,避免紅色通報被濫用;同時推動類似《全球馬格尼茨基法》的制裁機制與跨國受害者賠償制度。
在執法層面,報告說明FBI與國安部門近年已加強與在美僑民族群的連結,例如推出《別成為威權政府的棋子》多語手冊,提醒受威脅社群提高警覺與行動安全,建議此類教育與預警機制擴展至州與地方層級,提升第一線識別與應對能力。
報告也警示,學術與智庫研究在數位監控、非正式代理網絡、社群平台監控等議題仍不足。了解威權政權如何操作這些工具至關重要,有助於構建防線並強化制度韌性。
美國司法部則已對包括中國與伊朗在內的一些跨國鎮壓案件展開起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表示,過去五年來提交相關訴訟的人數逐年增加,反映這種威脅的日益複雜與升級。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5年5月5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大廈。(Madalina Vasiliu/The Epoch Times)
Previous Article肾结石与痛风患者必看!专家提醒:菠菜汆烫后吃更安全
Next Article 廣東女子求職時提「雙休」遭羞辱 引關注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