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訊】(記者欣玲採訪報導)7月14日,隨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的澳洲廣播公司(ABC)記者在北京鼓樓街區拍攝時,遭數名安保人員攔截並一度被限制人身自由,最終在澳洲駐華使館介入下才得以離開。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有學者指出,中國對外媒的監控與干預已日益常態化,反映信息控管正在全面升級。
據ABC新聞畫面顯示,記者斯蒂芬·傑傑茲(Stephen Dziedzic)當天正在拍攝北京東城區鼓樓附近的老街生活場景,突然被幾名身穿制服的安保人員上前圍堵,對方要求他立即停止拍攝,並聲稱「這裡不能拍」「你拍的內容違法」。現場一度發生言語衝突。ABC稱,斯蒂芬被「臨時扣留」,但未受到正式指控。
斯蒂芬在鏡頭前表示:「我們被幾名制服安保打斷,我認為他們是地方政府僱來的巡邏人員。據我們了解,澳洲駐華大使館已完成相關溝通,並通知了中國(共)外交部。我們持有合法簽證,也獲得拍攝許可,但這些信息似乎未傳達至基層。結果,我們被安保人員圍住,無法繼續拍攝。」
畫面顯示,多名穿制服及便衣的保安在記者周圍站立,形成包圍態勢,面無表情,未作回應。
北京朝陽區某街道居委會退休人員夏薇(化名)向透露,近年派出所早已要求基層人員留意外國人在社區的活動,尤其當他們手持相機或攝錄設備時,需格外警覺。
她說:「這要看外國人拍什麼。像拍下水道、破舊房子、乞討的或殘障人士都不行,得立刻報告派出所,還不能讓人跑了。」
夏薇補充說,她在街道辦工作的女兒也接到類似通知。遇見外國人拍攝時必須上前詢問其身份、所隸屬媒體及拍攝目的。「現在北京就是『全民皆兵』,感覺像我們小時候『上山下鄉』那時候。」
對比改革開放初期:從「默認許可」到「全面防範」
相比當下的高度警覺,北京獨立媒體人張女士(化名)接受採訪時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外媒在街頭拍攝常引來民眾圍觀,但大多數人認為「是政府安排的」,很少主動干預。
她說:「以前就算是公安也不常干預。現在不一樣了,小區保安也會上前喝止記者拍攝,甚至要求刪除素材。」
中共法律並未明文禁止外籍記者在公共場所拍攝,但多位觀察人士指出,實際操作中,外媒記者常遭「臨時干預」或「任意限制」。
熟悉媒體政策的學者張銘(化名)接受採訪時表示,鼓樓區域近年來成為當局重點維穩地帶,外媒在此拍攝「極易踩雷」。
「我們聽說不少外媒記者在中南海、國家信訪局、內蒙古、新疆等地遭遇尾隨、查驗、驅離甚至被迫中止採訪,有時連中國本地媒體也難幸免。政府並不說明理由,而基層安保也缺乏專業培訓,使外媒在華採訪日益困難。」
傳媒政策研究者宋霞(化名)表示,自2023年7月1日新版《反間諜法》實施以來,政府對外媒的態度已發生轉變。
「官方將輿論安全等同國家安全,對外國媒體的策略也從『管理利用』轉向『防範限制』。即便是拍鼓樓、前門,基層人員也可能視之為安全風險源,加以干預。」
宋霞強調,當下中國對任何非官方拍攝行為都持高度戒備,「未經批准的攝錄行為往往被視為擾亂秩序,甚至涉嫌刺探情報。外媒在華採訪空間持續收縮。」
關注中澳關係的資深媒體人張女士認為,儘管兩國近來高層互動頻繁,但中共對外媒的警惕並未松懈。
她說:「外媒記者不能以為採訪內容不敏感就沒問題。在當局看來,敏感的是你的身分,而不是你採訪了什麼。」
張女士還說,許多地方官員和安保力量將「外國記者」與「敵對勢力」「造謠媒體」畫上等號,「先控制、再請示、最後放人」成為常見流程。
此次事件正值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與中共黨魁習近平、總理李強會晤期間。張女士認為,事件表明在高層外交表面「破冰」的同時,制度層面對外媒的壓制可能再次引發澳洲方面對中共限制新聞自由的憂慮。
責任編輯:李沐恩#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圖為2023年3月5日,中共兩會召開,北京警察傾巢出動。(GREG BAKER / AFP)
Previous Article中紀委批桂林16億爛尾項目 敲打趙樂際胞弟?
Next Article 分析:外賣補貼大戰凸顯中國經濟在末日狂奔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