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5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林先生(Kris Lin)在中國擁有一家燈飾工廠,當收到今年來自海外客戶第一筆訂單時,他面臨著一個痛苦選擇:要麼虧本接受,要麼告訴工人中國新年後不要回來。
林對路透社說:「我不可能失去這個訂單。」他計劃在2月10日至17日假期結束後,以一半左右的產能重新啟動位於浙江台州的工廠。
「我可能會永遠失去這個客戶,這會危及很多人的生計。如果我們推遲恢復生產,人們可能會開始懷疑我們的業務。如果謠言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我們供應商的決策。」他說。
工廠通縮正威脅著中國小型出口商的生存
長期的工廠通貨緊縮正威脅著中國小型出口商的生存,由於海外利率上升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擠壓需求,這些出口商因業務萎縮而陷入無情的價格戰。
去年12月,中國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同比下降2.7%,已連續15個月下跌,利潤率受到擠壓,導致工業產出和就業面臨風險,並加劇中國經濟困境,其中包括房地產危機和債務緊縮。
中共商務部2022年的資料顯示,約有1.8億人從事出口相關工作。
澳新銀行(ANZ)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Raymond Yeung)對路透社表示,解決通貨緊縮問題,應該是比實現今年5%左右預期增長目標更重要的政策優先事項。
「公司降低產品價格,然後降低員工薪資。然後消費者就不會購買——這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他說。
去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3%,2022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利潤下降4%。中共官方調查顯示,1月製造業活動連續第四個月萎縮,出口訂單連續第十個月萎縮。
對林先生來說,意味著他的客戶下的150萬美元訂單,比去年同類訂單低了25%,也比生產成本低10%。
工廠產量和出口量將上升 盈利下降
中國一直在將金融資源投入製造業,而不是消費者,加劇了產能過剩和通貨緊縮的擔憂,即使是在電動車等高端產業也是如此。
路透社報導,浙江省東部一家汽車模具廠一名高管預計,該公司的產量和出口量將上升,但盈利將下降,他將行業競爭的加劇描述為「老鼠賽跑」。由於此事敏感他要求不透露姓名。
隨著中共央行向金融體系釋放流動資金以刺激經濟增長,銀行正在向工廠提供廉價貸款。但由於受到較大競爭對手的排擠,較小的中國企業不願意透過貸款來為新業務融資,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日益低效貨幣政策中的一個斷裂環節。
據中共官員稱,私營企業的投資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去年該投資下降0.4%,而國家投資則增長6.4%。
「很多銀行經理打電話給我,他們貌似很著急,因為貸不出錢。」電子商務服裝出口商苗宇傑(Miao Yujie,音譯)對路透社說。
即使去年將員工人數減半至20人左右,他也無法獲利,因為大公司將他的公司擠出市場。
「但只有當你想擴張時才需要貸款。」苗說,他還補充說正在考慮關閉自己的公司。
這次通貨緊縮有所不同
2015年,中國也經歷了通貨緊縮恐慌,當時國營企業主導的鋼鐵等第一級產業面臨產能過剩。中共當局縮小了這些公司的規模以減少供應,並加快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以刺激需求。
路透社報導,中國華寶信託的經濟學家聶文(Nie Wen)表示,「這次更多的是私營部門的(產能)過剩」,他特別指出了電子、化學和機械製造商的情況。這些公司僱用了大量員工,這是中共政策制定者的敏感點。
聶說,供應量很難收縮,今年應在需求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但中國消費疲軟一直在持續,房地產行業的動盪削弱了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家庭選擇存積儲蓄。去年底,經濟學家在與《商業內幕》分享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信心仍然疲弱,目前沒有任何可觀察到的事態發展可能會令情況好轉。」他們認為,消費尚未恢復到可持續程度,中國人仍然擔心自己的財務安全和勞動力市場。
幾個月來,中國的豬肉需求一直低迷,即使年關將近,豬肉需求仍持續疲軟,這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即中國勞工的工資下降重創了家庭經濟,拖累了消費價格,並導致供應過剩。
工廠業主裁員壓力大
近些年來,差不多民間所有的行業被當局收拾過一遍,從封控期間的餐飲旅遊業,到房地產、金融業、互聯網科技、教培、醫療、遊戲行業等,導致各個行業都出現減薪、裁員、失業及破產。
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出現討薪、交樓、抗議裁員等方面的維權消息。總部設在香港的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LB)根據從社交媒體上搜集到的數據,統計出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1月22日,中國大陸一共發生1,199起企業員工或農民工討薪抗議事件,涉及的行業多是建築業、製造業。
儘管有些工廠業主不願意裁員,但他們表示,裁員壓力很大,
路透社報導,楊秉本(Yang Bingben,音譯)的公司在浙江溫州生產工業用閥門,他表示,他曾考慮過關閉該公司,但仍繼續經營,因為他對工人感到虧欠,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接近退休年齡。
不過,他不知道工廠還能存活多久。
「今年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楊說。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葉紫微#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This photo taken on December 6, 2023 shows a cargo ship preparing to berth at the container terminal of Lianyungang Port in Chinas east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ese exports rose in Novemb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even months, officials said on December 7, as the country navigates a troubled recovery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Photo by AFP) / China OUT
圖為2023年12月6日,一艘貨船準備靠泊江蘇省連雲港貨櫃碼頭。(STR/AFP)
Previous Article財新中國1月服務業PMI降至52.7 低於預期
Next Article 【翻牆必看】江蘇新建殯儀館快速燒屍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