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訊】近兩個月,大陸多家農商行密集推出備受爭議的「養老貸」。《財新》最新報導該業務已被監管部門叫停,但其背後隱藏的福利、倫理、商業與政策博弈等深層問題並未隨著叫停而解決,反而引發了更深的憂慮。
領取基礎養老金的「補繳」門檻
所謂養老貸是指銀行貸款給老人一筆錢,老人拿著這筆錢一次性補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即用銀行資金緩解補繳養老金的一次性繳費壓力。
《中國新聞週刊》報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已有逾40家地方農商銀行陸續推出相關產品。不過,部分銀行業內人士對該產品持審慎態度,一是貸款資金用途合規性存在爭議,二是商業邏輯有待商榷。
養老貸的誕生,源於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特定設計。該制度於2014年統一新農保與城居保,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構成。其中,基礎養老金由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分擔,但發放前提是參保人已繳足年限。
根據中共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對於在制度實施時距規定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參保人,允許其「補繳」至累計繳費滿15年,方可領取基礎養老金。例如,湖南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最高繳費檔次為6,000元/年,補繳15年則需一次性繳納9萬元。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這筆「巨款」成了他們領取基礎養老金的「一道坎」。
個人養老金帳戶裡的錢,包括每年個人繳納的錢、每年財政補貼的錢、集體補助的錢,在退休後139個月內返還。這裡的139個月是按平均壽命計算得出的。
銀行貸出款項直接進入社保帳戶,參保人領取養老金後優先還貸。在設計上,如果參保人未活滿平均壽命(按139個月計算),個人帳戶餘額可退還銀行;若超過則繼續領取,銀行風險看似可控。
國家補貼淪為銀行利潤?
據報導,表面上看,「養老貸」似乎實現了多方共贏,對農商行而言增加了信貸投放,獲取利息收入,且因社保金直接劃扣,風險極低;對地方政府而言提升了參保率和補繳率,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有利於民生數據,並可能獲得上級財政的相關補貼;對參保老人而言解決了補繳資金難題,得以領取原本無法獲得的國家基礎養老金。
然而,看似「多贏」,卻被質疑「氣味」不佳。
首先,銀行對「養老貸」收取的固定利率(3.1%至3.45%),與消費貸款相若,甚至高於部分地區的首套房貸利率。對於一個幾乎「無風險」的貸款產品,收取如此利率顯得「不合適」。
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在於銀行的利潤,最終源於國家基礎養老金。由於基礎養老金每月數額有限(如湖南約100多元),而個人帳戶在國家統一管理下產生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商業銀行消費貸的利息。這意味著,老人們每個月國家發放的「基礎養老金」,相當一部分將被用來支付銀行的利息。「蒼蠅腿上的肉」竟成了銀行「無風險」套利的來源,這在倫理上令人深感不適。
若不叫停「養老貸」,國家的補貼就成了銀行利潤。然而,「一刀切」叫停也帶來了新的尷尬:原本能透過「養老貸」領取基礎養老金的老人,現在反而再次面臨補繳困境,無法領取。
這凸顯了中國基礎養老金發放制度的「悖論」:當一個老人還有能力一次性拿出八九萬元來補繳時,國家會給予補貼;而當一個更為貧困、完全拿不出這筆錢的老人,反而因此無法領取國家基礎養老金。
有專家學者呼籲,解決此悖論的根本方法,應是直接向所有符合條件的人群,無論是否參保,無條件發放基礎養老金。
責任編輯:方曉#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示意圖。2023年5月14日,安徽省歙縣一名農民在前往田地的途中。(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中共58機艦船在台海周邊活動 國軍嚴密監控
Next Article 莫斯科日益親中共 俄法輪功學員遭判刑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