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7月24日訊】今日焦點:加強審查,回溯歷史 大陸網絡進入全靜音時代;北京閱兵前夕,學校等單位全面限制人員流動;富人不敢花錢,是認為中國經濟 比疫情時還慘嗎?
加強審查 回溯歷史 大陸網絡進入全靜音時代
首先來了解,最近,多位網友反映,微信、QQ、抖音這些常用軟件後台的監控越來越嚴。有業內人士透露,中共國家網信辦下達新命令,要求各大平台必須接入「關鍵詞搜索」和「二次數據分析」系統。也就是說,這個系統不僅是檢查現在在說什麼,還要檢查以前說過什麼。
不僅如此,當局還在後台部署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的聊天記錄、語音、圖片等信息進行持續掃瞄,以及深度識別。
北京網民陳先生告訴,不久前,他在微信群中發送「一尊」兩字,就被海淀公安分局傳喚兩次。他說,網警開門見山地說,「你說誰不行,『你只要一提他,我們就得處理』。聽這意思,警察也很無奈。」
陳先生表示,在談話時,警察在無意中表示,北京現在有數萬名網警,每天的工作就是盯著屏幕,查看聊天記錄、分析帳號行為,工作強度甚至比刑警還高。他說:「北京都這樣了,其它城市恐怕也差不多。
網安領域的業內人士周先生透露,現在很多平台已經接入網信辦統一部署的「智能輿情監測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可以公開監控實時動態,還能識別語音、拼音、諧音詞,甚至連圖片上的文字都能分析。他說,「以前聊天記錄只是備份,現在卻是反覆分析,哪怕是幾年前的記錄,只要觸發敏感詞就會被標記。」
周先生補充,這個系統全天候運行。每條可疑信息都會生成報告,並交由專人審查。他說:「現在連點讚、轉發、瀏覽頻次等行為也被記錄與量化。後台會追蹤你在群裡說了什麼、誰給你點讚、你轉發了哪些內容,這些全都存在資料庫裡。」
河南網民呂先生表示,自己的帳號被封了十幾次,有時自己啥都沒說,帳號就被封了。有朋友的留言,只有他自己能看到,別人卻看不到。這種情況說明,平台將他的帳戶設置成「隱形屏蔽」,以致於他的言論根本就傳不出去。這種行為非常隱蔽,帳戶被「隱形屏蔽」後,在帳號內是看不出來的。只有用其它帳號查看,才能發現留言被屏蔽了。也就是說,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帳號是正常的,但實際上早就被「限流」或「沉底」了,完全沒有傳播力。
業內人士高先生指出,這一輪審查比以前都要狠,騰訊、字節跳動、快手、阿里這些大型平台,被要求隨時響應政府指令。一有「風吹草動」,就得刪帖、封號,交出用戶資料;有的平台甚至設立專人團隊,全天候配合政府。
更嚴重的是,平台不僅是加強審查,還會主動回溯分析。哪怕只是轉發、點讚,也會被演算法標記,形成行為檔案。也就是說,現在不僅是你當下說了什麼,而是「你以前說過什麼」。
在這種程序的審查下,網民使用的很多「避審」方式都失效了,比如拼音、諧音字、表情符號等。為了規避風險,很多用戶根本不敢說話,只能通過轉發海外截圖、自媒體鏈接來表達心情。
高先生提醒大家:「現在不是封你一個帳號那麼簡單了。如果言論被歸類為『有組織』或『傳播廣泛』,不僅封號,還可能被傳喚、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起訴。」
北京閱兵前夕 學校單位等全面限制人員流動
7月22日,北京多所大中小學發布內部通知,要求老師、學生在8月中旬提前回校,並明確規定8月20日之後不得離開北京。這一規定,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根據原本計劃,本學期的開學時間延後,以避開9月3日的大閱兵活動,但現在卻突然變了。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通知教師提前返校。
大興地區一名教師表示,自己接到學校通知,要求老師在8月15日前返回北京。學生的回校期限是8月21日。如果有外籍親屬來北京,需要提前報備。
大興亦莊的一位家長說,孩子已經接到通知,要求他們在8月20日前回到學校。
西城區的一位家長證實,他們接到的學校通知是,8月18日前必須返京,因為9月3日大閱兵必須提前半個月做準備,任何想來北京旅遊的人要儘量提早,或將行程改到10月份。
有家長不滿表示,本以為會延遲開學,所以早就做好了出行準備,連機票都訂好了,現在卻要改變行程,真的是太麻煩了。
除了學生和老師,北京有一些單位也發布通知,要求員工自8月份開始不得離開北京。
對此,獨立時評人蔡慎坤在接受採訪時說,當局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管控民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局想要摸摸學生的底,他們想要了解學生在假期都去了哪裡,有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有沒有不好的苗頭。在中共社會,學校有審查的責任。他們認為,把學生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查看他們的表現,搞思想學習,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安全隱患。
其實北京早在好幾天前就已經進入高度戒嚴。根據官方公告,北京在7月16日就已經把多個城區列為「淨空限制區」,包括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等9個城區,嚴格限制無人機等飛行器的活動,防範任何可能影響空中秩序的行為。
富人不敢花錢 認為中國經濟比疫情時還慘?
日前,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奧緯諮詢發布調查報告,近年,中國經濟慘淡,富人群體對經濟的悲觀情緒比疫情時期還要嚴重。
奧緯諮詢在今年5月,針對中國2,000家高收入家庭進行調查,這些家庭的月收入在3萬元人民幣以上,約4千多美元。
根據中共官方發布的數據,2024年,大陸居民人均收入是每月3443元。也就是說,即使夫妻雙方都有收入,一個家庭的月收入還不到7千元。
由此可見,家庭月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家庭,在中國絕對屬於富裕群體。但即使是這部分群體,仍有22%的富人對中國整體經濟持悲觀態度。這個比例比2022年疫情最嚴重、封控最嚴厲的時候還要高一點。
奧緯諮詢的合夥人沃特斯表示,現在中國富人對經濟前景的悲觀看法,不是短期情緒,而是在心態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也就是說,當這些人覺得自己經濟狀況不好時,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生根本改變。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不敢花錢,不想投資,只想著多存點錢,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種心理上的轉變,會對整體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沃特斯說:「這種情況拖得越久,他們對長期前景就會越悲觀,消費也會變得更加謹慎。」
另外,調查報告還顯示,不管收入高低,很多受訪者都覺得,自2023年以來,自家的經濟狀況是越來越差。
官方數據顯示,自2022年11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降到85點後,直到現在也沒有漲回來。
在另一項調查中指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覺得「機會不平等」是導致貧困的最大原因。如今,民眾對「寒門難出貴子」的感受,越來越強烈。
在這當中,對未來最悲觀的是那些生活在一線城市、年紀在18到28歲之間的年輕富人。他們對經濟最沒信心,也是信心下滑最厲害的一群。相比之下,30歲至45歲之間的群體,反而對未來更加樂觀一些。這可能與他們積累了更多的財富有關。
另外,中國的富人在花錢方面也有所改變,他們不再熱中於奢侈品,更是讓自己「更加舒服一點」,比如出國旅遊。
奧緯諮詢預測,今年中國富裕人群出國旅遊的比例會達到37%,比疫情前的2019年還高。
不過,報告指出,現在中國富裕階層旅遊的目的地發生了改變,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去美國等發達國家,現在他們更願意去距離近一點的國家,比如日本、馬來西亞。也就是說,即使選擇出遊,富人選擇的也是費用相對低廉的地區。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