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2月12日訊】聽眾朋友們,晚上好,歡迎來到《佳音時刻》,我是佳音。今天是2025年2月11號,星期二,有哪些大事發生呢?
今天焦點:商談加沙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會見約旦國王;釋放人質 美以對哈下最後通牒;外資加速撤離?2024大陸實際使用外資暴跌近3成;大陸經濟復甦無望?汽車等行業陷困境。
商談加沙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會見約旦國王
週二(2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King Abdullah)會面,兩位領導人就加沙局勢進行深入討論,但沒有一同發表公開聲明。
在會談時,川普表示,他相信,美國有權接管加沙。他說,「我們將擁有它,保留它,我們將確保和平,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沒有人會質疑這一點,我們會妥善地管理加沙。」
川普還直言,美國不會購買加沙的土地。他說:「我們不必買,沒有什麼可買的,這是一個備受戰爭蹂躪的地區。我們要接管它,守住它,珍惜它,最終讓它運轉起來,為中東人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會面時,阿卜杜拉沒有完全拒絕川普的想法,但他表示可以尋求更好的方案。他說,「我們要牢記埃及和阿拉伯國家的計劃,尋求對各方都適合的方式,來實現這一計劃。」
會後,阿卜杜拉在X平台發文,對川普總統表示感謝,稱他是一位「致力於和平的人」,強調約旦與美國的長期夥伴關係。他明確表示,約旦的首要任務是維護本國的穩定,並堅決反對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
他在帖文中寫道,「當前的重點應是重建加沙,同時避免人口流散,並優先解決加沙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他認為,「基於『兩國方案』實現公正和平,是確保地區穩定的唯一途徑。這需要美國的領導。川普總統在推動加沙停火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期待美國與所有相關方共同努力,確保戰爭停歇。」
川普此前曾表示,如果約旦和埃及不同意接收加沙的巴勒斯坦人,美國可能會停止援助他們。但在與約旦國王會面期間,川普改口稱,不會以財政援助作為施壓手段。他強調,美約關係一直良好。
本月早些時候,川普曾提出美國接管加沙的想法,並將它重新開發為「中東的里維埃拉」。他想將巴勒斯坦人安置到其它地區,不再返回加沙。這一提議遭到加沙居民和阿拉伯國家的普遍反對,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也不贊成。
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川普的提議表示支持,稱巴勒斯坦人可以暫時搬走,等到加沙穩定後再回去。他還強調了重建加沙的重要性。
釋放人質 美以對哈下最後通牒
日前,哈馬斯宣布,由於以色列涉嫌違反協議,他們暫時不會再釋放以色列的人質。這讓本就脆弱的停火協議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對此,川普總統於週一(2月10日)表示,如果到週六中午12點,哈馬斯仍然沒有釋放所有人質,加沙停火協議就會終結。他強調,希望哈馬斯一次性釋放所有人質,而非分批釋放。
在週二的美約會談中,川普再度確認,週六的最後期限仍然有效。
同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發布了最後通牒,如果哈馬斯在規定時間、週六中午之前不放人,加沙停火將結束,以軍將恢復戰鬥狀態,直至哈馬斯被擊垮。
隨後,哈馬斯發布聲明,重申停火承諾,指責以色列破壞停火協議。並表示,他們對美國、卡塔爾和埃及「調停國」的大門是敞開的,他們可以介入並讓停火協議重回正軌。
以色列在發布最後通牒之前,內塔尼亞胡與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國家安全部部長等進行交談。他稱,這些部長全力支持他對哈馬斯的最後通牒。
目前尚不清楚以色列總理所說的釋放人質,是指釋放所有的人質,還是釋放依據停火協議協商的三名人質。
內塔尼亞胡還稱,他已命令以軍在加沙境內和周邊集結,以此回應哈馬斯「違反協議、不釋放人質」的決定。
我們知道,以哈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的時間了,雙方都損失慘重,無數家庭破碎。
好,關於加沙問題,我們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大陸經濟:
外資加速撤離?2024大陸實際使用外資暴跌近3成
2024年,大陸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創歷史最大跌幅。儘管北京當局強調,這一變化源於市場結構調整,而非外資撤離,但外界普遍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政策環境變化及地緣政治風險,使外資在華經營面臨更大挑戰。
中共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為59,080家,同比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僅為8,262.5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7.1%。這是自中共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跌幅,凸顯外資在華投資環境的重大變化。
對於外資投資規模的斷崖式縮減,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在2月10日頭版刊文,試圖消除外界對「外資撤離」的擔憂。文章稱,外資流入模式正在調整,外資企業正從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因此外資減少是市場「發展階段性變化」,並非撤離。但專家對此的看法不同。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隊自由亞洲說,《人民日報》的文章不過是「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一部分,而數據已揭示外資投資大幅下滑的現實。他稱,大陸的投資環境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複雜的合規要求,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不透明和法治缺失,讓外資企業在華難以運營盈利。他強調,在大陸投資的壁壘非常多,企業越來越難以順利運營。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對中共政府的開放承諾信心不足,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外資布局的重要因素。
一位要求匿名的IT外企人士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外資撤離大陸的趨勢已持續多年,尤其是信息技術行業。他指出,近年來,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要求政府機構和國企優先採購國產軟硬件,直接擠壓外資企業市場份額。他說,「這已經不是新聞了,大概五六年前就開始了,最早叫『自主可控』,後來變成『信創』。都有名單的,外資產品被排除在外。」
另外,大陸政府對外資企業的監管不斷加強,也加劇了跨國企業的擔憂。比如,在美國針對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之際,有消息稱,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可能在近期面臨大陸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在此之前,谷歌已經成為北京監管的目標。這些舉措進一步加大了外企在華經營的不確定性。
面對外資銳減,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於2月10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會議強調,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將採取更多措施,確保外資穩定增長。
儘管北京政府近年頻繁出台「穩外資」政策,外資流失的狀況並未逆轉。有數據顯示,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在2021年疫情期間增長超過20%,但之後連續下滑,2023年外國直接投資金額僅為1361億美元,年減28%,2024年降至1000億美元以下,降幅26.5%。
時事評論人士鄭旭光指出,李強政府的「穩外資」政策多停留在口號層面,根本問題仍未解決。他表示:「要真正穩住外資,北京政府必須削減財政收入,讓利於民,恢復市場活力。但目前習近平政府並未展現出任何放權讓利的跡象。」
外資企業的撤離不僅與大陸政策環境有關,國際貿易形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近段時間,美國對大陸商品加徵關稅,導致許多出口型外資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投資布局。
南昌台商協會榮譽會長王恩國表示,大陸的出口導向型外資企業,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直接衝擊。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至今沒有鬆動,出口型外資企業必然會考慮轉移生產基地,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主打大陸內需市場的外資企業,也面臨激烈的本土競爭。大陸企業在許多行業展開激烈的價格戰,使外企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內卷」加劇,使得許多跨國企業難以在大陸市場維持一定的盈利。
好關於外資,我們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看下一則消息,
大陸經濟復甦無望?汽車等行業陷困境
疫情之後,大陸經濟持續下滑。進入2025年,很多人希望隨著時間推移,經濟狀況有所緩解。但近期多個行業爆出的數據顯示,大陸的經濟越來越糟。
據路透社報導,1月份,大陸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2%,這是自去年9月以來首次下滑,也是近一年以來最大跌幅。
新能源汽車在整體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仍保持增長。數據顯示,1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0.5%,占總銷量的41.2%。不過,這是新能源汽車連續第二個月未能超過汽油車,顯示燃油車仍在傳統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至57%。
由於市場競爭太過激烈,比亞迪於近日宣布將部分配備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售價下調至9,555美元,遠低於特斯拉等競爭對手。
除此之外,特斯拉、小鵬汽車、蔚來等品牌紛紛推出零利率融資等優惠政策,以爭奪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1月份汽車出口38萬輛,同比增長3%,增速較去年12月的6%有所放緩,顯示大陸汽車產業的出口表現不容樂觀。
大陸半導體產業同樣面臨挑戰,最大的芯片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其利潤同比大幅下降38.4%。
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第四季度股東應占利潤為1.08億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1.93億美元。由於利潤下降,市場對該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擔憂。
目前,中芯國際的業務仍主要集中於消費電子和家用電器所需的成熟節點芯片,而華為智能手機所用的先進芯片,在其收入中占比極小。
這是因為美國的出口管制,中芯國際難以獲得先進芯片製造技術,因此只能加大對成熟節點芯片的投資。
近幾年,中芯國際投入巨資擴大產能。數據顯示,公司資本支出從2021年的45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的73億美元,2024年預計將再投入73.3億美元,巨額投入導致公司毛利率下滑,其毛利率從2021—2022年的30%以上,下降至2023年的20%左右。
除了汽車和芯片產業,大陸房地產市場也持續低迷。近日,碧桂園公布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其2025年1月的銷售額僅為22.6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54.9億暴跌58.83%,較去年12月的34.2億元減少34%。
碧桂園在2月10日的公告中強調,1月單月共實現歸屬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22.6億,同比減少58.83%;權益的合同銷售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在今年首個月度管理會議上,碧桂園稱,常規銷售是公司當前現金流的主要來源,只有通過持續的銷售增長,公司才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保交房項目的推進。但其財報數據顯示,該公司銷售業績已連續兩年大幅萎縮。
2023年,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金額1,742.8億元,平均月銷售額約145.2億。2024年,碧桂園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471.7億,月均39.3億,跌幅高達73%。
大陸財經自媒體「價值投資為王」在社交媒體平台新浪財經上發文稱:「碧桂園是完蛋了,今年1月的銷售額只有22.6億,同比下滑59%!從下滑趨勢上看,還沒有出現任何拐點。」
好了,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感謝您陪伴我們度過這段《佳音時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幫我們點讚、留言,並分享給更多朋友!明天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