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訊】面對就業困境與職場壓力,近日,網民盤點中國大陸最新網絡流行語,其中「牛馬」「擺爛」「四不青年」等詞彙廣受關注,並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有分析認為,這折射出當下社會的經濟困境、職場焦慮和群體心理變化。
近期在微信群以及海外社交平台上,一些年輕人通過自嘲甚至帶有反抗情緒的方式表達自身困境。在一張「網絡時代新名詞」圖片中,網民收集了41個當前流行的詞彙。
這41個流行語涵蓋了職場生存、社會競爭、情感觀念等多個方面,從「打工人」到「牛馬」,從「躺平」到「擺爛」,其中「牛馬」和「擺爛」尤為引人關注,展現出年輕人對現實困境的無奈與反抗。
自由亞洲電台4月9日報導,江蘇網民王鵬受訪時表示,網絡流行語向來是社會情緒的一面鏡子,它們的興起往往意味著群體心理的轉變,例如大量人群失業:「很多地方降薪,還要加班,牛馬到最後被人吃了,那個時候痛苦一點。現在的老百姓比牛馬都不如,太艱難了,病也看不起,拿醫保卡去藥店買藥都不報銷了,都要去醫院開藥。關於麻醉藥,人家上了手術台,刀開了一半,被疼醒了,還要再打麻醉藥。我身邊就有人發生過這種事。」
對於流行語「擺爛」,鄭州前中學教師賈靈敏表示:「現在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薪水還不能如期領到。有些公司自己都撐不了多少天。有些年輕人就會想,我幹得辛辛苦苦,有時連工資都拿不到,還被欠薪,乾脆啥也不幹。比如有些人還不了房貸,銀行要查封他的房子。現在我掙不來錢,也沒辦法還銀行貸款,你(銀行)要收房子也行,我也沒有辦法。誰都無法改變底層人的生活狀況,乾脆不努力了。」
「牛馬」一詞源自職場文化,形象地比喻年輕人像牛馬一樣被高強度工作壓榨,直接凸顯了工作的剝削性,隱含著對資本壓迫的不滿。而「擺爛」則是一種對抗性的消極態度,指人們在面對困難或不公平環境時,選擇徹底放棄努力,不再掙扎。
關注中國失業問題的學者陸軍表示,「擺爛」的流行,繼「躺平」之後,反映出當下中國年輕人對社會競爭加劇、資源分配不均的不滿。
他說,許多年輕人認為,無論如何努力,仍然難以改變自身處境,與其苦苦掙扎,不如選擇「破罐破摔」:「反映大眾意願的網絡流行語會迅速傳播、流行起來。這些詞語當前能如此流行,說明它們在網民之間引起了強烈共鳴。其中有些詞是官方打壓的,但它們仍然在民間廣泛傳播,這足以說明這種共鳴非常強大。」
另一個引發爭議的詞彙是「靈活就業」,它不過是官方粉飾太平的說法,實質上是掩蓋嚴峻的失業危機。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但就業市場卻未能提供足夠的崗位。面對失業潮,官方將「打零工」「送外賣」「擺地攤」等不穩定的謀生手段包裝為「靈活就業」,試圖淡化年輕人就業困難的現實。然而,在許多年輕人看來,「靈活就業」更像是無奈的權宜之計,而非可持續的職業選擇。
陸軍還說,官方媒體曾多次發文批評所謂「躺平文化」,但遭到網民嘲諷:「官媒曾經批評所謂躺平文化是負能量,但擋不住、壓不住,因為這是民眾的心聲、共同的感受。」
除了職場和就業問題,流行語還折射出當代中國社會整體的低欲望狀態。「四不青年」(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四不青年」這個詞彙在2023年3月就開始在大陸網絡流行,選擇「四不」的情緒不斷累積而爆發,成為無聲而又絕望的反抗。
責任編輯:方曉#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示意圖。(NICOLAS ASFOURI/AFP)
Previous Article【纪元焦点】与川普硬杠 中共自断生路?
Next Article 中共祭84%報復性關稅 貝森特:失敗舉動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