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1日訊】(記者張婷綜合報導)中共央行在消除通貨緊縮威脅方面面臨著一個重大障礙:更多的信貸正流向生產力,而不是消費領域,暴露了中國經濟結構性缺陷,降低了其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由於物價下跌提高了私人企業和家庭的實際借貸成本,抑制了投資、就業和消費支出,中共央行正面臨降息壓力。
房地產危機和地方政府債務困境導致的資產質量(asset quality)惡化,也迫使央行官員通過削減儲備金要求,向銀行系統釋放流動性,以抵禦融資危機的風險。
但這兩個舉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中國的信貸需求主要來自製造業和基礎設施領域,這些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正在加劇經濟中的通貨緊縮力量。
房地產曾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約占中國經濟活動的四分之一。但近兩年來,房地產行業深陷危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拖累因素。中共於是將資金從萎靡不振的房地產業轉向製造業,試圖以此來提升產業價值鏈。
幾十年來,中共一貫的做法是,利用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經濟,伴隨的一個問題就是這減少了經濟資源流向家庭。
信貸政策加劇了通貨緊縮壓力
據路透社報導,思睿集團(GROW Investment Group)首席經濟學家洪灝(Hong Hao)表示:「大部分信貸都投向了基礎設施領域,也投向了部分過剩產能。這樣一來,實際上造成了進一步的通貨緊縮壓力。這就是問題所在。」
他表示,中共央行「將繼續放寬政策,但我認為目前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如預期」。
分析師們表示,中共央行的困境增加了政府加速結構性改革以提振消費的迫切性,這是中共政府誓言要在2023年解決的一個長期政策缺陷,但卻難以取得重大進展。
2023年1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創下三年來最大降幅,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0%,突顯內外需求相對於產能的疲軟。
2023年12月的通脹數據將於週五(1月12日)公布,而中共央行可能會在1月22日決定基準利率的下一步舉措。
價格持續下跌可能會阻礙私營部門的進一步投資和消費支出,這反過來又會損害就業和收入,這會拖累經濟增長。
路透社說,私營企業信貸需求的疲軟在中國的貨幣供應上反映出來。狹義貨幣M1供應量與廣義貨幣M2供應量之間的比率在去年11月降至歷史新低。
M1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等,而M2包括M1、企業定期存款、家庭存款和其它存款等。
「M1的低增長可能是私營企業信心疲軟的指標,也可能是房地產下滑的副產品,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表明政策傳導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確實令人擔憂。」花旗分析師們寫道。
在2023年1月至11月的21.58萬億元(3.01萬億美元)新貸款中,約20%流向了家庭,而企業貸款則占了其餘部分。
分析師們表示,這些貸款大部分可能由國有企業獲得,它們通常可以從國有銀行獲得更便宜信貸。而私營企業,尤其是不被視為政策優先行業的私營企業,處境則更為艱難。
中共央行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3.45%,處於自2019年8月以來的最低點,此前中共央行在近幾年進行了一系列降息。然而,按出廠價格調整後,該利率實際上已經上升:11月份為6.45%,儘管低於6月份的8.95%,但仍高於中共在2023年設定的約5%的GDP增長預期。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
儘管分析師們認為,結構性失衡要求中共央行堅持漸進措施,但實際借貸成本的上升意味著實施額外的貨幣寬鬆政策並非沒有好處。
上個月22日,中國最大的五家國有銀行下調了部分存款利率,這可能為中共央行最早於本月下調政策利率鋪路。
路透社援引華僑銀行(OCBC Bank)大中華區研究主管謝棟銘(Tommy Xie)的話警告說,在當前貨幣、財政和其它政策的組合下,注入更多流動性可能會增加通貨緊縮的壓力。
「刺激措施的重點似乎主要在供應方面。」謝棟銘說,「通過促進生產,這些政策在保持就業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生產的增長遇到了需求低迷的環境,加劇了通貨緊縮的風險。」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認為,由於中國經濟面臨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任何改革或大規模刺激計劃都可能導致災難。
刺激信貸增長和投資的政策還有一定的空間,但干預規模越大,引發更多經濟低效率和投機性投資的可能性就越大。
除了短期困難外,中國經濟還面臨長期挑戰,包括與美國及其盟國在貿易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衝突,以及人口迅速老化。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台灣大選前 美數十參議員支持挺台民主決議
Next Article 中國高價豆漿油條店「桃園眷村」僅剩四家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