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9日訊】(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10月8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從出版視角看當代中國議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討論。專家指出,台灣出版界在自由環境下能夠以多元角度理解真實的中國,並呼籲民眾珍惜台灣思想自由與多元討論的空間。
主持人、有理文化社長暨總編輯塗豐恩表示,中國議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座談會將從出版的視角看中國,也從台灣圖書市場的反應來觀察民眾對中國的認識變化。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表示,他們在10月3日至30日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紅色濾鏡」特展,盼通過互動方式讓大家了解「中(共)國敘事」和真實世界的落差與矛盾。
郭玫岑說,「紅色濾鏡」特展也展覽超過百本台灣與中國議題選書,讓意猶未盡的觀展者能繼續探索更多元視角的兩岸關係,建立完整的知識脈絡,探索不同觀點,作為理解中國與進一步思辨的重要起點。
郭玫岑表示,這些出版品同時代表了台灣出版界在中國研究領域的努力——在多元自由的出版環境中,大家能看到不同於傳統「以漢民族為中心」、強調「大一統」史觀的視角。
她表示,「而在中國,這樣的出版往往因為不符合官方敘事而被禁止。這正是台灣可貴之處——我們能自由出版、自由閱讀、自由討論;能夠用多元的觀點去理解真實的世界。誠摯邀請大家到現場翻閱這些書籍,從閱讀中看見更多元的中國,並體會思想自由的珍貴。」
前《八旗文化》副總編輯、「左轉有書」書店店長王家軒分析,2010年代中期,習近平加強言論管制,香港雨傘運動和時代革命接連爆發,兩岸關係隨之僵化,台灣人對中國的興趣愈來愈淡。同時興起的太陽花運動與抗共保台意識,也讓讀者轉向關懷台灣本土的歷史政治議題,造成中國議題在台灣的出版熱度滑落。
王家軒說,自己相當不解,為何在中國工作求學的台灣人這麼多,卻幾乎沒有台灣人寫自己在中國的經驗。這樣的空窗造成台灣人對中國的理解片面化。
「左岸文化」總編輯黃秀如直言,台灣人必須深刻了解中國公民社會,才能應對中國觀光客、中國籍配偶、統戰等不同層次的複雜中共因素,而「左岸」始終站在台灣看中國,出版的書籍正是讓台灣人具體了解中國的捷徑。
黃秀如說,中國幅員廣大,各地經驗不同,台灣人寫中國,容易招來批評,風險很大,因此通常選擇在網絡上針對議題發表言論,但很難正式集結成書。
「紅色濾鏡」特展設六大展區 展場上百書籍助觀眾了解中共本質
此前,「紅色濾鏡」特展主辦單位表示,這次展覽以六大展區呈現中共政權的形象建構、權力運作與對外影響,帶領觀眾深入理解「中國故事」背後的中共權力結構與矛盾現實。
2025年10月3日上午,「認識中國」特展——「紅色濾鏡:中國如何讓我們『看見』它想要的樣子」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揭幕。(宋碧龍/)
主辦單位指出,「戴上紅色濾鏡的前後,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嗎?」通過中共官方的視角來了解中國,就如同戴上了中共提供的紅色濾鏡。紅色濾鏡遮蔽了中共不願提及的真相,戴著它,大家看見的是被篩選、被塑造後的世界。然而,真相並未因此消失,唯有大家摘下濾鏡,才能重新理解「中國」的真正樣貌。
六大展區通過圖像、文獻與互動裝置,揭示中共在民族主義、監控社會、國際擴張與假訊息操作等方面的運作手法,並展示「2025全球民主韌性青年營」的討論成果,呈現民主思辨的多元聲音,並設置書展,精選上百本中國研究相關書籍,供觀眾延伸探索。
當天會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台灣與中(共)國的視角競爭」「中(共)國審查的寒蟬效應」「旅居海外的華人對台灣書籍的看法」等提出問題,與會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責任編輯:李天琦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2025年10月8日,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座談會,由左至右為前《八旗文化》副總編輯、左轉有書書店店長王家軒、有理文化社長暨總編輯涂豐恩、左岸文化總編輯黃秀如、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台灣公共策益提供)
Previous Article台國防報告發布 防長指中共加劇局勢不穩
Next Article 上海兒科擠爆 RSV病毒高發 引市民恐慌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