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訊】(記者方曉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社會對「剩男」「剩女」的話題始終熱議不絕。然而,這兩個現象的背後,並非僅是個體選擇或「眼光高」所能解釋。人口學家指出的,「剩女」只是浮於表面的假相,而由中共非人性化政策製造出的「剩男」危機,才是深層的社會真相。這場席捲全國的婚姻危機,實質上是中共長期實施的戶籍制度與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結構與社會倫理層面引發的雙重崩塌。
財經大V「平說財經」10月16日撰文表示,僅上海一地就有超過200萬女性不結婚。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女性多半「眼光高」,希望找到條件更優的本地男性;但本地優質男性數量有限,最終導致她們選擇單身。
事實上,這類女性普遍具有高學歷、穩定收入與獨立人格。她們的存在並非上海獨有,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亦呈現相同趨勢。
「剩女」一詞最早來源於2006年《時尚Cosmo》雜誌的一期封面。意為已過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
2007年後,這一詞條就被收入中共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漢語新詞之列,並定義為:高學歷、高收入、 27歲以上仍然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女性。
中國到底有多少「剩女」?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曾引用某婚戀網站保守估計,全國剩女已近一億人。剩女有很多,一線城市的剩女更多。
根據2025年上海市婦聯的調查,未婚女性已突破200萬人,較2015年增長70%。其中,25至34歲女性中有40%處於單身狀態。
上海「剩女」現象的深層結構性成因
對於上海「剩女」現象,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的報導承認,表面上,「眼光高」似乎是上海「剩女」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只是戶籍制度壓力、資源錯配,以及婚姻市場失衡的反射。
報導說,在 戶籍制度的政策壁壘方面,中共的戶籍制度將醫療、教育、養老等核心資源與「本地身分」嚴密綁定。對女性而言,尋找本地戶口的伴侶,實際上是為了確保下一代能獲得基本社會保障的一種理性防禦,而非勢利之舉。
在資源錯配與婚姻市場失衡方面,優秀的外地男性,儘管收入高、學歷好,卻因缺乏政策賦予的城市資源,被排除在婚姻市場之外。這使得滿足「本地+優質」條件的男性極度稀缺,從而導致大量女性「被剩下」。
新一代女性的價值觀變化
上海靜安區社區服務中心的一次小型訪談中,30歲的設計師張悅道出了許多年輕女性的心聲。她坦言,母親一輩的婚姻生活讓她對傳統角色分工產生質疑。「我媽每天操持家務,父親卻鮮少參與,這種模式我不想複製。」這種觀念在90後、00後女性中頗具代表性。
對她們而言,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需,而是平等與精神契合的選擇。經濟獨立讓女性對婚姻的期待更高,渴望真正的互助與尊重。
上海某婚戀平台2025年調查顯示,62%的男性願意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務,較2015年上升38個百分點,顯示家庭性別分工正在發生變化。
「剩男」真相:計劃生育的社會惡果
相比於城市「剩女」的主動選擇與高要求,「剩男」問題才是中共社會工程政策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後果。
「剩男」是指超過適婚年齡(通常30歲以上)仍未婚的男性群體。
中共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實施限制人口出生和「獨生子女」的「基本國策」。導致了大量選擇胎兒性別的非法墮胎。在大陸農村地區,有人為了確保生男孩,所以做B超鑑別胎兒性別,是女孩就墮胎。
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中國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1980至2010年間,中國男性比女性多出約3,600萬人。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達118:100,遠高於正常值。80後非婚人口的男女比例為136:100,70後更高達206:100,且年齡越大,失衡越嚴重。
人口學家李建新指出,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長期高於115甚至120,遠遠偏離自然值,導致婚姻市場極度失衡。
結構性崩塌與國家級危機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帕斯頓教授早在2020年前就警告,中國將有4,500萬至5,000萬名男子終生無法找到配偶。
「女權無疆界」創始人瑞潔(Reggie Littlejohn)亦指出,罪魁禍首正是中共推行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這一政策導致至少3,700萬女性「被消失」,嚴重破壞人口自然平衡。
「男多女少」的社會給人口再生產帶來嚴重障礙,造成人口嚴重萎縮。因為人口的再生產主要是通過母親來實現的。女性在社會人口中比例的萎縮,必然會導致人口再生產能力的降低。
聯合國預測若生育率長期低於1.5,百年後中國人口將降至5億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40%。
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梁建章指出,中國如此劇烈地改變人口結構,「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足以成為全球人口學的警示案例。
人為政策扭曲的人口悲劇
「剩女」與「剩男」表面上似乎是個體選擇的結果,實則是制度性壓迫與人口工程的副產品。前者折射出女性追求平等與尊嚴的覺醒,後者則揭示了計劃生育導致的社會性別災難。無論城市女性的孤獨堅持,還是底層男性的無力掙扎,最終都指向同一個事實——中共長期以來對人性與自由的壓制,正讓這個社會的人口結構走向崩潰。
責任編輯:高靜#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Bobai, CHINA: A bright red-and-white banner bearing government slogan "support the one-child policy" hangs across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Bobai town government office, scene of one of the worst riots in Bobai county, southern China's Guangxi region 24 May 2007. Residents of this southern China county accused authorities of forcing women to have abortions and vandalising homes in a brutal campaign to enforce birth-control policies. Bobai was at the heart of riots that erupted in May 2007 across Guangxi region and saw thousands of people take to the streets in anger against local authorities' efforts to enforce China's so-called "one-child policy". AFP PHOTO/GOH CHAI HIN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GOH CHAI HIN/AFP via Getty Images)
資料照:一胎化政策下,中國的大小城市和農村隨處可見的宣傳計劃生育的口號和標語。(Goh Chai Hin/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軍情五處:中共日復一日地威脅英國國安
Next Article 蘭州一醫院發「喜報」祝門診人數創佳績 引爭議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