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訊】(記者沈越採訪報導)中國實體經濟正陷入持續萎縮的狀態。消費者減少外出,商場與門店冷清,電商滲透率創新高。多地民眾反映,商場被改造成運動館或倉庫,藥店改賣日用品,有人調侃:「與其空著,不如改成墓地。」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嚴重影響企業經營,大陸人群失業導致消費疲軟,零售業蕭條,甚至出現倒閉潮。福建廈門一名居民在社交媒體留言說,他已經不再去超市購物:「連食鹽都在網上買,比線下便宜一半。」一名服飾店經營者表示,租金與人工漲幅過高,「每天開門就是虧損,關店成為唯一選擇。」
在社交平台抖音上,一段影片拍攝者說:「這麼大的購物商場大廳,螺旋式電梯,現在沒顧客,改羽毛球場了,你看都在打球。」福州網民在評論區留言:「我們這裡商場內大堂開籃球場了。」
泉州一藥店員工王女士對記者說,他們當地也出現上述情況:「現在沒人消費,我們藥店一天也接待不了幾位顧客,現在每天就兩個人上班。我也不去商場了,想買東西就去網上看。」
王女士說,政府反對老百姓「躺平」,但這也是無奈:「百姓不是想躺平,而是沒辦法。誰都想有份工作,但找不到啊。政府也不給福利,什麼都要錢,那就少消費啊。」
一個時代的終場
在上海、重慶、青島、長沙等地,部分老商場被改為運動中心、社區倉儲、寵物樂園。在長沙從事燈具外貿加工的陳剛對記者說:「這幾年不知怎麼了,經濟突然轉差了。我晚上去吃燒烤店,發現過去要排隊,現在沒人了。」
陳剛還說,實體店愈來愈難做:「就拿餐廳來說吧,以前一隻北京烤鴨賣一百元左右,現在四十元,烤鴨分量不減。餐廳不關門才怪。」
根據壹覽商業的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國至少有超過一萬二千家門店宣布關閉,涵蓋近千個品牌。文化零售、服飾、餐飲、教育培訓等多個行業受影響。數據顯示,商超關閉約782家,百貨與購物中心41家,餐飲業超過六千家,服飾業三千餘家,其餘業態三千家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統計並未包含未註銷登記的個體戶,「實際關店規模可能是報告的兩倍」。
在武漢大學從事市場研究的楊先生對記者說:「無論是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還是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都出現居民購買力下降、商品滯銷導致實體店關門的現象。政府不是沒看到,而是他們也沒解決辦法。」
他認為,中國實體店正在逐步消失,最終將被網店取代。那時候,居民生活成本會更高。
他解釋,實體店消失對百姓是一場另類災難:「當幾大網上購物平台獨占市場後,物資被壟斷,物價必然上升。」
疫情後的實體店大幅度關停
2022年底,在「白紙運動」後,中國被迫結束「清零」政策,經濟短暫反彈。政府宣稱「報復性消費」即將到來,但兩個季度後市場信心迅速回落。多地封控期間積壓的債務、企業倒閉與失業潮,令居民消費意願持續下降。
北京朝陽區望京商場顧問姚先生回憶說:「那時候很多商場剛開業又關門,店主以負債開店,兩個月後被迫清貨。現在因為沒顧客,關了幾十家實體店,大部分是服裝店。」
姚先生說,商品租金一再下降,仍無人租:「疫情前,我們這邊住著很多外國人,韓國人最多。現在他們都回國了。這裡的咖啡店全關了。」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4.6%,遠低於疫情前平均水平。2023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與地方財政惡化,波及零售、餐飲、教育與娛樂等行業。202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3.5%,增速較疫情前明顯放緩。2025年1至6月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
對於零售總額增長而實體店卻持續倒閉的現象,北京經濟學者錢先生指出,雖然統計數據顯示消費仍在正增長區間,但增速長期低於居民收入與物價漲幅,實際購買力疲弱。多地商圈空置率居高不下,實體零售未見回暖。
他說:「零售總額的正增長主要是數字層面的虛胖,並未體現街區商業的實際景氣。電商壟斷、成本上升、居民信心低迷,使實體店在總額增長的表象下加速消失。」
記者聯繫到上海一家購物中心運營部主管邵女士,她說:「以前週末客流量可以破萬,現在一層都沒坐滿。」她無奈表示,品牌關店後,新商戶不願進駐,「沒辦法,租不出去。」
貸款難、成本高、信心斷
多位學者指出,實體店經營的另一重打擊來自金融收縮。2023年起,多地銀行收緊小微企業貸款,房貸利率下調但信用貸成本上升。
廣州市荔灣區寶華路一餐館老闆曾先生說,他曾向銀行申請三十萬元周轉金,被要求提供房產抵押:「我們哪有房子?我都是租的房子,現在誰會去買房子。」
據中國銀保監會與商務部公開數據,2024年小微企業新發放普惠貸款平均利率約為4.4%,雖較疫情前略有下降,但融資難度並未減輕。
另據《贏商網》與中國飯店協會統計,2024年餐飲市場約有300萬家門店退出,規模遠超疫情年份。行業人士表示,租金與人力成本未降、消費需求卻減半,「每個月都有人撐不下去。」
從品牌撤退到街區空心
近年外資品牌亦在收縮其在華實體業務。據報,Zara母公司Inditex已將中國門店數量自2019年的約570家減至截至2024年初的約192家,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廣州等核心城市商圈。無印良品(MUJI)亦在多個城市關閉據點,包括部分二線城市商場。
業內人士指出,外資品牌的經營策略正由「擴張」轉向「分層經營」,僅保留核心城市與盈利門店。一名在上海零售業工作的顧問說:「外資品牌最早撤退,但國產品牌也撐不住。以往還能靠加盟店補充銷售,現在加盟也在收縮。」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4年發布的連鎖Top100企業數據,這100家品牌的門店數達約25.72萬個,同比增長13.5%。但協會並未公布自2019年起全國加盟門店總體的下降百分比。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儘管Top品牌門店數仍在增長,但二、三線城市中小加盟店的退出情況正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電商壟斷的副作用
線上購物滲透率的上升,使零售業結構徹底改變。中共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約13.08萬億元,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8%。雖然線上銷售持續增長,但業內分析指出,這一趨勢尚未轉化為實體店就業或收入改善。
北京大學一位要求匿名的社會學者指出:「電商平台的繁榮是集中型的。線上交易額上升,但城市街區、社區商戶的經濟活動在衰退。」
他解釋,電商與直播經濟的高速發展確實推動了零售總額增長,但消費集中於少數平台與頭部商家,「流量與資金往往只流向前百分之十的賣家,其餘九成商戶僅能勉強維持或被迫退出」。這種結構性集中導致城市底層商業生態瓦解,傳統攤販、夫妻店、小品牌「失去了存在空間」。
他補充說,線上消費的增長並未創造同等的實體就業:「這讓城市原本的服務業體系變得更脆弱。」
山東青島網店店主魯先生表示,平台生意也難做:「以前平台收取5%傭金,現在要10%到15%。雖然看起來銷量多了,但利潤更薄。」這些變化讓實體與網上經營者同樣陷入困境。
黃金週的居民消費驟降
據報導顯示,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全國出遊人次雖達2.9億,創近年新高,但人均消費僅約130元人民幣,遠低於疫情前水準。多地景區擁擠卻低消費,網民戲稱:「人山人海,錢包如水。」
近期社交平台上流傳大量「節省攻略」:如何用地鐵代步、如何攜食物入園、不住宿當天往返。許多遊客表示:「玩得熱鬧,但花得少。」中國經濟學者指出,這反映出中國居民「預防性儲蓄」心態加深。旅遊人次上升,並非消費復甦,而是一種低成本社交活動。
據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食品菸酒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29.8%;2025年上半年該項占比約30.4%。
杭州學者吳昊(化名)指出,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上升與實體零售業萎縮具有直接關聯。
中國家庭的消費結構近年顯著變化:食品、居住、基礎用品等剛性支出占比不斷提高,而服飾、餐飲、娛樂等可選消費支出下降。這一趨勢使多數實體店——尤其是依賴「非必需消費」的服裝、休閒、百貨類門店——面臨持續萎縮的市場。
吳昊表示,電商平台與大型連鎖超市憑藉規模與價格優勢吸收剩餘消費需求,而中小商戶與街區零售因缺乏流量與成本支撐率先被淘汰:「居民在通脹、失業與房貸壓力下,消費行為趨於保守。能省的儘量省,能網購的就不出門。線下消費不再是習慣,而成了風險。」
失業與信任斷層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就業市場惡化。人民銀行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家庭儲蓄率創十年新高,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經濟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防禦性儲蓄」,顯示民眾對未來缺乏信心。
如今 ,中國實體商家普遍表示,當前已無擴張計劃。江蘇一位文具店主在社交媒體留言:「能活下去就不錯。」他將原有三家店縮為一間,主營學生用品與快遞服務。另一網民表示:「政策來得快,執行也快結束。夜市開幾天就不讓擺了。」
業界普遍認為,集中關店顯示市場結構正在被重新定義,外資與國產品牌在中國的實體發展空間持續縮小。有評論認為,中國實體店的消失已非天方夜譚,而是極有可能。
責任編輯:李沐恩#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2024年6月5日,人們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一家購物中心內購物。(HECTOR RETAMAL/AFP)
Previous Article報告:中俄屢擋預算 試圖癱瘓聯合國人權工作
Next Article 專家:習近平所謂「150歲」夢想無法實現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