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的阅兵,遮不住社会裂痕
2025年93阅兵落幕,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钢铁洪流与机械方阵,伴随着媒体的高声赞颂,仿佛展示了一个「强大中国」的图景。根据公开信息,这场阅兵耗资高达 400亿元人民币,涵盖武器研发、场地改造、城市维安与宣传费用。然而,阅兵的聚光灯越是耀眼,越凸显中国社会中被遮掩的阴影:经济恶化、民生艰难、社会信任滑坡。
阅兵或许能暂时转移舆论焦点,但对于生活在失业、通胀、房贷压力下的普通民众来说,这种「强国盛世」更像是一种与现实的割裂。400亿元砸向一场表演,却没有投入教育公平、医疗普及与社会保障,这种「错位的选择」正是中共治国逻辑的缩影。
贫富悬殊的警钟:社会不稳的根源
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触及社会稳定的底线。根据多份研究,中国的基尼系数常年高企,远超过国际警戒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迭加,让许多人陷入「向上流动困难」的焦虑。
当北京挥霍400亿元办阅兵时,中西部许多省份仍有农村小学缺乏师资,基层医疗系统因资金短缺无法正常运作,老龄人口的养老金补贴也常被拖欠。这种极端对比,强化了社会不公的感知。
阅兵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加深「穷人缴税、权贵享乐」的印象。民众会逐渐意识到,国家资源优先用于「面子工程」,却鲜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这将成为社会不满与集体抗争的温床。
权益受损与信任滑坡
中国社会近年来不断爆发群体性事件,从 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取款难,到各地基层抗议医保缩减、工人讨薪,都折射出普通民众对基本经济权益的焦虑。当政府无法保障最基本的「存款安全」「医疗保障」与「公平就业」,社会信任自然滑坡。
在这样的背景下,93阅兵的盛大举办就显得格外讽刺。400亿元不是用来补齐保障缺口,而是用于军事秀。当权力选择用武器展示代替制度回应,等于是在向民众传达一个讯号:政府更在意权威的象征,而不是民生的实质改善。
这种错置,会加剧群体的心理撕裂:一部分人被民族主义叙事暂时感动,另一部分人则在现实压力下更感失望,进一步削弱社会共识。
民族主义的「麻醉剂效应」
阅兵的另一个政治功能,是透过民族主义来麻醉社会矛盾。中共常以「外部威胁」为借口,将国内问题外部化,试图用「国家强大」的叙事掩盖「百姓困难」的事实。然而,民族主义的效用正在衰减。
· 房贷压力:一个挣扎在高房贷下的年轻人,很难仅因阅兵就忘却经济焦虑。
· 就业寒冬:失业的青年群体,对「国威展示」更可能感到疏离,而非振奋。
· 养老困境:缺乏保障的老人,无法因导弹列队而获得安全感。
当民族主义无法与民生改善结合,它最终会被认为是「烟雾弹」。阅兵越盛大,失望感越强烈。
400亿元的象征:面子工程的极致
中国并非没有钱,而是钱被花在错误的地方。400亿元足以:
· 建设数千所农村寄宿学校,缩小教育差距;
· 提供数百万贫困人口的医疗补贴,改善基层医疗;
· 补充养老基金,让更多老年人免于生活困境。
但在中共的治国逻辑里,这些看似「小事」不如一场「阅兵」来得直观。阅兵能立刻收割民族情绪与政治效益,而改善民生需要长期改革与制度调整。结果就是,资源投入方向倾斜,社会问题越积越深。
阅兵成为「止痛药」,却无法治愈「经济衰弱、社会裂痕」这一根本伤口。
结语:真正的国力,来自社会信任
2025年的93阅兵,花费400亿元人民币,带来的是短暂的烟火繁荣与钢铁幻象。中共希望藉此展示「大国崛起」,但这种表面工程无法响应经济困境与社会矛盾。
社会的真正力量,不在阅兵场上的导弹,而在于 公平的制度、健全的保障、稳定的信任。当一个政权用阅兵来掩饰裂痕,它所掩盖的,不是问题的消失,而是问题的积累。
历史多次证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自民众的安全感,而非军队的整齐步伐。400亿元买来的是一次「盛世幻象」,却无法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期待。这才是中共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