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洞的仪式,背后是历史操弄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次举行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名的盛大阅兵。长安街被军容所覆盖,天空划过新型隐形战机,地面上展示超音速导弹、无人水下艇与「网战单位」的编队。根据《路透社》和《金融时报》的报导,此次阅兵共动员超过12,000名官兵,演出仅持续70分钟,但背后耗资却高达360至400亿元人民币(甚至有媒体估算达到1500亿台币)。
中共官方称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是「民族自豪的展现」。然而,外界看得清楚,这样的阅兵本质上是政治秀场。它不仅意在对内宣扬「政权合法性」,更企图透过武力展示与民族情绪的绑架,将社会矛盾转化为「外部威胁」的假像。阅兵的烟火光彩无法掩盖事实:中国此刻正陷入经济下滑、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市场萎靡与地方债务爆雷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阅兵更像是一次高成本的「止痛剂」,让人民短暂沉浸在被操纵的民族狂热中。
二、以历史为工具,窜改抗战叙事
历史学界早已指出,1937至1945年间的抗日战争,主要战场由中华民国国军承担。国民政府在长沙会战、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中付出巨大牺牲,国军超过300万人伤亡,而共产党仅在敌后进行有限游击战。但在2025年的九三阅兵中,中共却再次将抗战胜利包装为「中共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成果」,以此窃夺历史主角地位。
这不仅是历史的扭曲,更是对中华民国存在的否定。台湾作为中华民国延续的政治实体,承载着抗战记忆与历史正统。但在中共的阅兵舞台上,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被有意抹除。正如台湾学者指出:「中共所谓的抗战叙事,其实是一场历史的殖民行动,目的是掠夺中华民国的历史资产,进而掌握全体华人世界的话语权。」
这种窜改历史的行为,等于将历史当成统治工具,替政权服务,而不是为后人还原真相。这样的「历史烟火」,再绚烂也只是谎言的包装。
三、转移焦点的危机管理
中共选择在此时举行阅兵,并非偶然,而是精心安排的政治操作。2025年,中国的经济成长率持续低迷,青年失业率官方数据高达 15% 以上(实际数据可能更严重)。房价居高不下、工资增长停滞,再加上贪腐案件与内部权斗,中共政权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压力下,阅兵成为「危机转移器」。透过铺天盖地的民族主义宣传,媒体全天候播送军容壮盛的画面,人民的注意力被引导至「外敌威胁」与「强国梦」之上,从而暂时忘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正如中国网民讽刺:「阅兵让我们忘记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但烟火结束后,问题依然存在。」
阅兵所营造的集体荣耀感,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麻醉。它不解决任何结构性矛盾,只是暂时掩盖。当烟花散尽,现实的矛盾将更加沉重。
四、对台湾与民主世界的压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九三阅兵不只是内部动员的工具,更是一场对外威吓与话语霸权的展示。阅兵现场,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北韩领导人金正恩并肩检阅,被媒体形容为「威权三巨头的历史同框」。与此同时,美国、日本、欧洲等民主国家领袖则选择缺席,明确表达对中共历史操控的不信任。
在这场权威齐聚的表演里,台湾的历史地位被彻底抹去。中共企图藉「抗战胜利=中共主导」的叙事,剥夺台湾作为中华民国延续者的正当性,进一步在国际舆论场中孤立台湾。
台湾总统赖清德在阅兵当日强调:「我们不以枪口纪念和平。」这句话击中要害。和平来自于对话、制度与民主,而非军靴与导弹。中共阅兵表面上是纪念胜利,实际却是以武力姿态压迫台湾、挑战民主世界的耐心。
五、国际反制与主权防御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中共的历史操控与军事炫耀展现警觉。除了西方主要领袖缺席之外,许多民主国家的媒体纷纷评论,这场阅兵更像是「现代版纽伦堡大会」,充满强人政治与极权色彩。《澳大利亚人报》形容这是一场「将历史包装成军国主义的烟幕」,《卫报》则指出这反映了中国与民主世界的日益疏离。
台湾的社会舆论亦迅速反应。各大政党与公民团体呼吁:不能让中共窜改的历史叙事成为国际主流。台湾应该更积极地推动抗战史研究与国际发声,强化自身的文化与历史主体性,避免被中共的「历史大外宣」边缘化。
国际与台湾若无视这场阅兵的政治图谋,将助长中共在全球散播错误历史的能力。唯有透过持续揭露与反制,才能维护历史真相与民主价值。
结语
阅兵的烟火再壮丽,终究无法掩盖中共内部的焦虑与危机。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而非政治化的操弄。中共试图用70分钟的烟火掩盖80年的真相,但历史不会因权力而改写。
当阅兵的火光熄灭,中国人民依旧面对现实的困境,台湾与民主世界也更加意识到中共的威权野心。这场盛典看似光鲜,实则空洞,它揭示的不是民族荣耀,而是政权的虚弱。唯有守护真相、拒绝操弄,才能让历史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是强权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