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家统计局2月9日公布,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0.5%,1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减2.3%,已连续28个月下跌,显示需求疲弱,通货紧缩压力仍大。
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增0.5%,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1.1%。
从月度变化来看,1月CPI月增0.7%,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1.3%,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可能受到过年假期需求增加的影响,短期内对CPI形成支撑。
消费需求疲弱,通缩压力仍存
虽然CPI仍维持正增长,但涨幅较小,显示内需不足,企业提价空间有限。特别是消费品价格年增仅0.1%,意味着消费动能仍然偏弱。在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民众生活成本上升,但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消费意愿低迷。
PPI连续28个月下跌,工业品价格竞争激烈
在生产端,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年减2.3%,与去年12月降幅持平,已连续28个月下跌。1月PPI月减0.2%,较上月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品价格仍在持续下行,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PPI持续下降,一方面可能与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关,使上游产品价格走低;另一方面,需求疲弱使得企业难以提高产品售价,形成价格竞争压力。这种情况若持续,可能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
北京当局漠视民生,专注政治利益
尽管经济数据持续低迷,北京当局却无视民生困境,仍将政治优先于经济治理。官方在解决经济问题上行动迟缓,反而将大量资源投入政治控制、军费增长与维稳措施,而非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或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政策来改善消费环境,而是不断加强资本管控、打压民间企业,使得市场信心进一步萎缩。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债务问题加剧,也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难以提供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
通缩风险仍待观察,政策支持或成关键
CPI与PPI的变化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虽然CPI尚未出现负增长,但若后续数据持续低迷,通缩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路透社引述分析师观点称,除非中共政府在今年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以提振内需和市场信心,否则通缩压力可能持续。此外,国际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全球需求变化等因素,或对中国经济带来额外挑战。
然而,北京当局始终将政治目标置于经济民生之上,导致百姓生活压力增加,社会不满情绪蔓延。整体而言,1月CPI与PP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低通胀环境,需求端与供给端均表现疲弱,而政府的不作为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