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国审计署新办公大楼在地震中轰然倒塌,这起事故不仅震惊当地社会,也再次引发国际对中国基础建设输出的质疑。该大楼由中国国企「中铁十局」承建,完工仅三年便在地震中完全崩塌,显示出其建筑质量与抗震设计可能存在严重问题。这起事件不只是一次建筑灾难,更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基建计划的最新污点,让外界更加怀疑中国输出的是否只是低质量、短命的「豆腐渣工程」。
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试图以基础建设扩大国际影响力,然而,这些海外项目却屡屡爆出偷工减料、质量低劣、财务风险等问题。例如,肯尼亚的标准轨铁路因建设问题造成基础下陷,导致列车运行不稳;巴基斯坦的公路建设因排水设计不良,短短几年就遭雨水侵蚀破坏;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因高额债务被迫转让给中国企业99年,成为「债务陷阱外交」的代表案例。
这次泰国大楼的坍塌,更凸显中国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弊病。理论上,政府办公大楼应具备高标准的耐震与安全设计,但这栋建筑竟在地震后彻底崩塌,显示施工可能严重偷工减料。事发后,负责承建的中国中铁十局急忙删除过去发表的庆祝文章,试图淡化影响,但这只让外界更怀疑中国企业是否愿意对其工程质量负责。
更根本的问题是,中共政权将基建输出视为扩张影响力的工具,却未能确保这些工程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竞标,往往牺牲施工标准,以「快建快成」的模式抢占市场,导致许多项目短期内就出现结构问题或财务风险。许多国家起初欢迎中国的资金与建设,但在目睹这些「豆腐渣」工程后,纷纷开始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例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迪曾公开批评中国基建计划,并取消多个涉及中国企业的大型项目,以防国家陷入财务困境。
泰国这次的大楼倒塌,无疑再次打击中国基建在国际市场的信誉,也让「中国制造」与「低质量」、「偷工减料」的形象更加牢固。当「一带一路」变成「一带一毁」,当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中国基建输出的问题,中共妄想藉由基础建设打造「大国崛起」的梦想,最终恐怕只能沦为国际笑柄。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座大楼的倒塌,更是中国全球扩张策略的一次重挫。如果中国企业无法提高基建质量,摆脱低成本、低标准的恶性循环,「一带一路」将不会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助力,反而会成为其国际形象崩溃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