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4月份,中國工業生產者(PPI)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7%,創六個月來最大跌幅。而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也連續第三個月同比下降,通縮加劇。凸顯中美貿易戰給中國經濟帶來衝擊。
中國持續的房地產市場低迷、高昂的家庭債務以及就業不穩定,抑制了投資和消費支出,通縮壓力持續存在。目前,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貿易壁壘帶來的外部風險。
週六(5月10日),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4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7%,降幅高於3月份的2.5%,但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2.8%。PPI環比下降0.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0.6%。1—4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比上年同期均下降2.4%。
「中國仍然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對路透社表示,「由於出口可能會減弱,未來幾個月的壓力可能會加大。」
張智威補充道:「即使中美貿易談判能夠取得進展並降低關稅,關稅也不太可能回到4月份之前的水平。(北京)需要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國內需求並解決通貨緊縮問題。」
中共統計局週六還公布,4月CPI同比下降0.1%,與3月份0.1%的降幅以及路透社調查的預測一致。4月份,扣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燃料價格的核心通脹率同比上漲0.5%,與3月份的漲幅一致。
今年前三個月,中國經濟繼續遭受通貨緊縮的影響,反映出供需失衡。GDP平減指數(衡量經濟整體價格的廣義指標)連續第八個季度下降,這是自1993年該季度數據開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下降。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經濟學家曲天石(David Qu)在週六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似乎仍未取得太大成效。」
美國關稅對中國就業和企業營收造成巨大衝擊,也可能削弱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意願,從而可能促使製造商和服務提供商降價。
由於美中之間貿易戰對中國出口造成壓力,包括京東和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在內的中國零售巨頭已採取措施,幫助出口商轉向國內市場,進一步壓低國內價格。
包括高盛在內的全球投資銀行,已將中國今年GDP預測下調至低於5%左右的官方目標,高盛下調至4%,瑞銀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僅為3.4%,是主要投資銀行中最悲觀的預測。
責任編輯:葉紫微#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圖為2025年4月22日,中國山東省一家服裝工廠裡,工人正在T恤生產線上工作。(STR/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王健林再增一條股權凍結信息 金額約3億
Next Article 陝西4歲女童被蜜蜂蟄死 爸爸:剛上幼兒園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