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媒体生态日益复杂,小型网媒的兴起原本象征着媒体多元化和言论自由的繁荣。但近年来,一些不为人知的操作手法浮出水面,部分小型网媒悄悄成为中共“认知战”中的棋子。这些网媒通过假新闻、偏颇报道等手段,借助社群平台扩散信息,干扰台湾的选举和社会认知,试图分化台湾社会、操控舆论走向。台湾社会逐渐察觉到这一威胁,并开始采取行动加以应对。
一、关键人物的背后操控:林靖东和林献元的角色
两位关键人物在这场“认知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林靖东和林献元。
- 林靖东: 曾是《海峡导报》的记者,之后化身“厦门犀利姐”,在西瓜视频和抖音等平台活跃,专门发布批评台湾政府的内容,言论与中共的立场高度一致。借助自己在台湾媒体圈积累的资源,他成为中共在台“认知作战”的代理人之一。
- 林献元: 他创立了《指传媒》和《元丰传媒》等小型网媒,通过多平台的“内容农场”模式运作媒体集群。这些网媒不仅通过操作广告业务盈利,还在关键选举节点发布“假民调”和“误导性报道”,妄图影响台湾民意,成为中共实施信息战的“前线工具”。
二、小型网媒的运作模式:从赚钱工具到认知战前哨
小型网媒的运作模式,既是商业生存的谋利之举,也是“认知战”中的舆论工具。其操作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广告换报道”手法: 这些网媒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谈判,承接商业宣传广告,以“报道”为幌子赚取费用。谈判不成时,则可能以“负面报道”威胁客户,迫使对方让步。这种操作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新闻敲诈”。
- “信息操控”策略: 在选举或重大事件期间,这些网媒发布“假民调”、“虚假新闻”,并利用LINE TODAY、Yahoo新闻等大平台扩大信息传播,再通过PTT、Dcard等社群平台发动网络讨论。舆论的快速发酵,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扭转选情,达到中共的战略目标。
- “统战协作”行为: 中共的资金或资源可能通过中间人或秘密渠道注入这些网媒,协助其宣传特定议题。例如,《海峡导报》将台湾名嘴的“亲中言论”传播至微博、抖音等平台,形成“内外回流”效应,强化对台湾民众的认知操控。这种操作模式,看似分散却具有系统性。
三、小型网媒的“隐蔽性威胁”
小型网媒的威胁之所以隐蔽,主要源于其低成本的作业模式和“微型平台”身份。这些网媒虽规模不大,但其对社会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 成本低、传播快: 小型网媒的运营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依靠社群平台的推波助澜,能在短时间内掀起大规模的舆论浪潮。中共利用这些平台的“灵活性”开展“认知战”,成本低但回报巨大。
- 假新闻的难以察觉性: 这些网媒在“新闻报道”的外衣下,夹杂虚假或偏颇信息。由于它们不如传统大媒体知名,民众对其信任感较低,往往不容易察觉假新闻的存在,直到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破坏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精准攻击的时机把握: 在选举、社会争议或突发事件期间,这些小型网媒会突然集中发布特定话题,制造舆论高峰,利用公众的“情绪反应”达到“认知操控”的目的。这种“平时隐身,战时出手”的策略,正是中共擅长的“统战作战”手法之一。
四、台湾的应对之道:多方合作守护认知防线
台湾社会的警觉性逐渐提高,针对假新闻和认知战的防御机制也在加强。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中共的“舆论渗透”行为,包括:
- 立法与监管: 立法院正研究新的媒体监管法律,要求网络平台对假新闻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机制,并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责任,以保护选举的公正性。
- 信息揭露机制: 当发现可疑的小型网媒涉及“认知战”时,陆委会和NCC将及时揭露其操作手法,提醒公众注意。通过不断的揭露与曝光,进一步提高民众的“信息免疫力”。
- 民间力量的协助: 公民团体、媒体素养教育机构等也积极介入,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体素养”,帮助民众识别和辨别假新闻。公众的自我觉察力增强,反而让中共的“认知战”效果大打折扣。
结语: 台湾的媒体环境正经历“信息战”的严峻挑战,而小型网媒的“隐形操控”更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一环。中共通过这些平台实施“认知战”,以小博大、以少制多,但随着台湾社会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这种操作手法的隐蔽性正在被揭露。林靖东和林献元的所作所为,成为台湾社会“认知战”教材的反面典范。随着社会的警觉性提升,台湾已逐步构建起“认知防线”,让中共的“舆论操控”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