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8日訊】(記者林燕綜合報導)歐盟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有分析認為,在中共試圖通過出口擺脫經濟困境,並造成巨大的對外貿易失衡情況下,中國便宜貨出口對歐洲經濟的威脅甚至比對美國的更大。
歐盟智庫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桑德‧托多爾(Sander Tordoir)在《政治客》(The Politico)撰文說,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生產過剩就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永久特徵。
中國製造業出口從1991年占世界總出口的2.3%飆升至2013年的19%,這些都跟保護主義、補貼和竊取西方知識產權有關。
在此期間,因為中國進口商品激增衝擊相關產業,美國損失了大約100萬個製造業崗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歐盟——尤其是德國——受此衝擊的影響較小,因為其製造商通過將供應鏈轉移到新的、更便宜的中歐和東歐成員國來削減成本。
托多爾表示,不過,中國衝擊2.0版與第一次不同,這次衝擊將影響歐洲經濟的核心行業。
中國貿易體量太大 對歐盟的衝擊將是上一次的2倍
托多爾說,歐盟這次可能失去的就業崗位會比美國在第一次衝擊期間失去的要多得多。歐盟目前擁有約3000萬個製造業崗位,而美國在2000年擁有1700個。而此次衝擊,如果以中國製造業貿易順差占全球GDP的比例來衡量,將幾乎是上一次衝擊的兩倍。
2023年底在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中共當局將投資轉向電動汽車、太陽能板和電池、還有芯片等行業,並向全球市場傾銷由此產生的過剩生產,以避免國內失業。如今,中國占全球消費的13%,同時貢獻了31%的製造業產出。
托多爾不贊成讓歐盟敞開大門,歡迎中國的廉價新三樣等能源科技產品進入,因為他表示,歐洲已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將資本和勞動力轉移到其它行業,而且這種策略面臨的風險也很高。
他說,與美國相比,歐洲的文化和社會安全網促進了雇主和雇員之間的緊密聯繫,同時歐洲工人的流動性也低於美國。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中國衝擊將使歐洲生產率最高的行業萎縮」。
目前,歐洲科技行業的年人均產出增長率為2.4%,遠遠超越製造業和服務業。科技占歐盟GDP的5.5%。
此外,過度競爭和價格下行壓力也可能破壞創新。歐盟清潔技術公司現在面臨著中國大規模生產過剩以及進入中國市場受限的問題,而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則不受任何市場准入約束。
「這將不可避免地扼殺再投資下一代產品和機器所需的利潤——就像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加劇,造成美國在1999年至2007年期間受影響行業專利申請減少40%一樣。」托多爾說。
2021年3月12日,一名中國工人拿著電動汽車的鋰電池。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學者呼籲歐盟要有強力宏觀經濟政策
托多爾表示,歐洲真正需要的是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政策。他說,在應對中國巨大的對歐貿易失衡上,試圖只是「降低」某些供應鏈風險的做法就像帶刀去參加槍戰一樣。
「歐盟應該對其補貼調查採取行動,徵收比美國規模更大但更有針對性的關稅,優先保護可行的就業充沛行業,如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歐盟國家還應鼓勵本地生產。」他提議說。
托多爾預計,北京會報復歐盟的保護措施,不過,因為它不能錯過進入美國和歐盟市場的機會,所以這可能反過來給歐盟增加討價還價的籌碼。
「對於歐洲來說,不採取有力行動可能意味著嚴重的去工業化、甚至增長放緩以及對氣候轉型的巨大政治反彈。」托多爾寫道,「拜登聽取賓州工薪階層選民的意見是正確的。受中國衝擊影響更大的歐洲大陸最好也開始聽取他們選民的意見。」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汽車行業為1300萬歐洲人提供了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其中包括240萬個製造業崗位。
美國5月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當時,正值中共黨魁結束訪問歐洲後不久。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中共黨魁會晤。她在會後告訴媒體,她有向習近平施壓,要求北京抑制國內補貼和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並敦促給予歐洲企業更多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
歐盟提出的對於中國商品大肆湧入歐洲市場的種種關切,中共不承認。據中共外交部稱,習近平對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表示,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有多家媒體報導消息說,歐盟已經確定中國電動汽車獲得高額補貼,將徵收反補貼稅,但為避免影響歐洲議會選舉,所以推遲關稅決定至6月10日。
中國電動車可能讓歐洲車商年損失70億歐元
歐洲已成為中國車企比亞迪、吉利和長城汽車等公司的誘人目標。
2023年,中國品牌在歐洲銷售了35萬多輛轎車和SUV,主要是電動汽車。上汽集團的MG以23.9萬輛電動汽車(主要是電動汽車)領先,約為2022年總銷量的兩倍。
比亞迪2023年在歐洲銷售了約1.6萬輛電動車,並正在大力推廣歐洲銷售。比亞迪已宣布計劃在匈牙利建廠,實現電動汽車本地化生產。
滙豐研究在報告中表示:「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發展迅速,去年其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翻了一番,達到7%,我們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0%。」
投資研究公司Evercore ISI在2024年早些時候的報告說,中國汽車製造商每年的產能為4000萬輛,國內銷量僅為3000萬輛,這促使中國積極尋找新的海外市場。
中國電動汽車價格便宜,可低至1萬美元,而歐洲電動汽車的價格,即使是「經濟實惠」型,起價也在2.7萬美元左右。
2023年,德國保險公司Allianz的子公司安聯貿易表示,到2030年,除非歐盟採取行動提高關稅、加強電池和其它技術,或說服中國在歐洲生產汽車,否則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每年可能使歐洲汽車製造商損失70億歐元(77億美元)的利潤。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This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on May 15, 2024 shows cars for export waiting to be loaded on the "SAIC Anji Eternity", a domestically manufactured vessel intended to export Chinese automobiles, at Yantai port, in eastern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Photo by AFP) / China OUT (Photo by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5月15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大量的中國汽車正等待裝運出口。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事故不斷 海南海口一輛小米SU7失控致4死傷
Next Article 分析:李強開會釋放中國房地產不妙信號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