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于去年12月召开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了稳定国内总体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于会后谈话明确指示三大经济政策方向,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赤字率增进财政效果,以及打好政策「组合拳」等。这些政策其实已在今年陆续执行,但在中央经济会议后仍继续强调,并要求全党贯彻,可深切感受到中共面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
相比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包括强调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目标、稳中求进等政治宣示,甚至总结论的九大政策任务亦都相同,足见中国在疫情之后面临的经济衰退仍未有效缓解,主要任务未达预期。虽然内容有许多相似,但2023年焦点放在疫后经济及创新科技,展现出对复苏的期盼;2024年则较多忧心面向,更多积极喊话及提振信心。
今年有一段论述很值得外界注意,以「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来阐述国内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包括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外部压力论」虽曾出现在2023年谈话中,但当时并未点出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是单纯将之视为众多挑战之一。
从用字的转折几乎可推断,如果中共中央认定外部压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因,也就意味着进行中的「组合拳」最多仅能止稳,而无法让经济下行的颓势反转。因为短期内不可能期待美国、欧盟及日本改变其对中国的「竞争战略」,而必须仰赖中国持续的「科技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产业键来提振经济,和有序包容、有效成长的「国际外交手段」来突围,而这两项工作并非一蹴可几。
2023年在提及九大政策任务时,「科技创新」是在「提振消费」之前,今年会议则将「提振消费」提高至首要任务的位置,即「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且在谈话中也多次提及内需的重要性。
而在外贸政策方面,关于「一带一路」仅一句带过,态度转为缓和,这与2023年的氛围极为不同。此外,最为国际争议的「产能过剩」问题则仍只字未提。在此氛围下,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紧张关系将难以缓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策任务优先级的调换,或是对外经贸扩张的缓和,都指向「先安内,再攘外」的思维,透露出目前中国积极利用「内循环」维持经济稳定为其战略优先,远胜其他经贸政策;会议中也强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这些思维,除了确认中共视美中战略竞争是一长期的「新常态」关系,更积极合理化、巩固党中央的领导。
中共经济即将缓行着陆是确定的,但何时能重新起飞,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不过全球经济增长其实没有乐观的本钱,因为其增长力道约1/3来自中国。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确认宽松货币路线,亦赞扬了去年9月的救市政策,更指出必须让房地产止跌回稳。平心而论,中共的政策将有助于提振其国内金融投资及需求信心。中国内部经济若能稳定,一般预期将有助于全球贸易及传统产业的止跌。
然而,我们并未看见北京政策对于吸引外资归队有太多诱因,尤其美中都已认知到「未来新常态的战略竞争」下,中共恐会持续将「产能过剩产业出海」。 换言之,即便中国国内需求止跌回稳,这波中国大陆经济的冷气团还将持续发威,全球经济仍需审慎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