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訊】(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14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台灣應該如何感知中國風險」相關議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討論。專家表示,台灣需要重新理解和認知中國風險,以增強社會共識和防衛韌性。
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顏維婷指出,在中國風險節節高升的今天,大家有必要回頭重新理解「台灣如何感知中國風險」,從這個過程中凝聚社會共識,增強韌性,才能知己知彼,對中共威脅作出適當準備和防衛。
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認為,中共對台威脅不僅限於軍事,還涵蓋經濟、資訊與認知等多重面向。他引用國防院民調指出,雖多數民眾認為短期內不會爆發台海戰爭,但特別是年輕世代,已認知中共對台灣國安構成重大威脅。
胡瀚雯強調,兩岸在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差異極大,台灣須培養「中國風險識讀能力」,正確認識中共政權本質與對台野心,避免陷入錯誤想像或統戰語境。他呼籲公民社會積極參與風險討論,理性面對挑戰,尋求有效應對之道。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分析,中共對台灣有直接的言語挑釁和軍事威脅,以及較間接的收編威脅,例如當年的「服貿」並非恫嚇,但卻是企圖將台灣收編、納入中共的影響範圍。而中國展現威脅時的聽眾,則包括台灣民眾、台灣的政治工作者和美國的政治工作者。
南樂認為台灣民眾最需關心的是「收編威脅」,因為這對大家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也需要最多討論溝通,才能對中共威脅逐步達成共識,一致對外。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文解釋,台灣主要政黨對安全保障的論述和方向仍未達成共識,導致民眾對戰爭風險的認知有落差,也因此難以判定中共的軍事侵擾究竟該如何歸因。
劉文說,近來中共更透過綿密的灰色地帶侵擾和對付離島的「實統」(落實治理,漸進統一)策略,加強對台影響,試圖使軍事行動常態化。對此,台灣需清楚認識國際局勢,同時增強社會對於國家、軍隊以及彼此的信任,兼顧國安與民生,建立防衛韌性。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黃兆年研究發現,台灣社會對中共威脅的認知和因應,是依藍綠政治立場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多數民眾、不分藍綠,都體認到中共對台灣而言是軍事威脅,但多數綠營支持者更傾向符合「現實主義」邏輯的「抗衡」,而多數藍營支持者則更傾向所謂「避險」的邏輯和做法。
黃兆年認為,要增進理解及因應中共威脅的共識,首先要找到共同的價值基礎,確立共同的國家利益;其次是建立共同的國際關係認識基礎,以規劃共同策略;第三是在實體的公共領域培育溝通與信任的社會資本和政治文化。
國際危機組織資深東北亞分析師楊晧暐表示,台灣媒體傾向用聳動的手法處理新聞報導,讓台灣內部對立的「仇恨值」升高,以至於幾乎沒有任何資訊媒介能連結「同溫層」,導致建立共同體的難度愈來愈高。
楊晧暐表示,民意代表也在媒體的影響下,傾向用極端的論述來迎合自己想像中的選民和民意,影響國會的決策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媒體應「向內看」,認真思考自己在公民社會的角色和價值,以及如何緩解台灣公民社會的分歧甚至極化狀態。
責任編輯:葉紫微#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5年5月14日,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座談會,由左至右為國際危機組織資深東北亞分析師楊晧暐、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文、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黃兆年、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助研究員顏維婷、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台灣公共策益提供)
Previous Article中共40機艦船在台海周邊活動 國軍嚴密監控
Next Article 強姦未成年學生的教師出獄開班? 網友怒了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