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訊】(記者林燕編譯報導)十大全球私募股權基金被困中國,難以退出。這些世界最大的私募集團所投資的中國企業在今年創下零出售或上市的交易紀錄,這是10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他們發現,在中共政府對首次公開發行(IPO)的打壓以及中國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他們多年來的投資被困在中國,難以退出。
《金融時報》週二(12月24日)報導,根據Dealogic的數據,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前十大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中,今年沒有任何一家投資的中國企業上市,或者通過併購交易完全出售股權。
這是自2021年北京實施企業上市新規以來,私募投資公司退出中國步伐進一步放緩的結果。今年更是10年來首次出現「零退出」的情況。
對於私募投資公司而言,他們依靠出售公司股權或幫助公司上市來賺取回報,以便為旗下的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以及其它提供資金的機構提供分紅。通常,這些退出操作會在收購公司後的三到五年內完成。如果難以將所投企業出售或上市,實際上就意味著這些投資機構的資金被鎖定,同時未來回報也存在不確定性。
香港私募股權投資集團開源資本(Kaiyuan Capital)首席投資官陸修泉(Brock Silvers)表示:「私募投資圈內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中國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視為是一個具有系統性可投資性的市場。」
陸修泉指出,私募投資公司在中國的退出正面臨多重逆風,包括經濟放緩和國內監管壓力的影響。
根據Dealogic的數據,過去10年中,前十大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在中國的總投資額達到1,370億美元,但退出的總額僅為380億美元。自2022年年初以來,這些公司在中國的新增投資已降至50億美元。
在全球範圍內,收購集團退出投資的步伐也在放緩,但萎縮程度遠不如中國明顯。根據標普全球的一份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總退出額下降了26%。
而在中國,投資退出的步伐是直接陷入停滯。《金融時報》指出,這導致一些將資金配置給私募投資公司的養老基金對中國市場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某大型養老基金的一位私募市場專家對《金融時報》表示:「理論上,你現在可以在中國以較低的價格買入,但需要明確,如果無法退出或必須更久持有,會有什麼情況發生。」據悉,該養老基金目前沒有在中國進行投資。
對華私募投資規模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別是黑石集團(Blackstone)、KKR、CVC、TPG、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殷拓(EQT)、安宏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和阿波羅(Apollo)。
儘管私募股權公司有時會在未披露的情況下進行企業買賣,所以上述數據可能有遺漏。不過,上述公司均未對《金融時報》的報導作出置評。
除了投資套現難外,要將資金匯出中國則更難。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在11月於香港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投資者在中國部署資金時「主要持觀望態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5年來很難把錢匯出中國。
「我認為,吸引資本和讓資本順利進出對全球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他說。
華平投資執行長傑弗里‧帕爾曼(Jeffrey Perlman)在同一場會議上表示,該公司去年退出投資後,很難將10億美元資金撤出中國。
「這非常非常具有挑戰性。」他說。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A woman walks past Exchange Square which houses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n Hong Kong on April 27, 2022. Hong Kong's stock exchange on April 27 reported its biggest quarterly drop in profits for six years as tightened Chinese regulations strangled new listings and the city struggled with its worst-ever coronavirus outbreak. (Photo by DALE DE LA REY / AFP)
圖為港交所資料圖。(Dale De La Rey/AFP)
Previous Article中共要花萬億平整黃土高原?大動作視頻惹爭議
Next Article 【秦鵬觀察】沒人敢說真話 習軍方親信不見了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