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訊】(記者李淨、駱亞採訪報導)中國4月經濟數據顯現疲態,多項關鍵指標增速放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於預期,工業增加值環比下滑,房地產投資與銷售持續低迷。專家分析指出,數據反映中國內需疲弱、房地產行業結構性衰退及外部不確定性加劇,共同構成經濟復甦的複合壓力。儘管中美關稅戰暫時緩和,為經濟提供喘息空間,但整體動能減弱趨勢明顯,復甦前景仍不明朗。
4月經濟數據下滑 內需疲弱成主因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25年4月,中國經濟延續下行趨勢,實體經濟面臨顯著壓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7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1%,低於3月份的5.9%。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低於3月份的7.7%。
無論是國有控股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均同比下降,表明經濟下行已波及各類市場主體,經濟活力明顯減弱。
從行業表現來看,在41個工業大類中,有23個行業增加值同比下滑。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它運輸設備製造業等關鍵行業均出現下降。其中,汽車製造業同比大幅下滑31.8%,成為重災區。
從產品產量來看,617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多達448種產量同比下降,占比超過七成。包括鋼材、水泥、乙烯、汽車、發電量、原油加工量等關鍵工業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這反映出市場需求持續疲軟,供需兩端雙雙承壓。
總體來看,工業企業普遍承受成本上升、訂單不足、需求低迷等多重壓力,多個支柱行業景氣度顯著下降,顯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輪深度調整,復甦基礎仍不穩固。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零售總額為年內新低,顯示內需疲弱。他認為,儘管工業增加值受新能源和高端製造業拉動略超預期,但整體增速放緩反映出經濟動能不足。
時事評論員王赫認為,零售和工業產出等單項數據相對可信,因其核查難度較低,符合官方統計的保守特性。然而,他警告,GDP增長率等總體數據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可信度較低。4月數據的下滑既受中美關稅戰的直接衝擊,也與中國經濟長期下行趨勢疊加有關。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 結構性問題凸顯
中國房地產行業數據尤為嚴峻。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3%;新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8%。
此外,全國房企到位資金、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房屋竣工面積均出現同比下降,其中新開工建築數量按面積計算下降23.8%。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僅面臨周期性調整,更呈現結構性衰退跡象。
中共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25年前4月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情況。(網頁截圖)
黃大衛分析:「房地產投資連續下滑和新開工驟降已非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衰退的明顯信號。」他表示,房地產信用鏈惡化與地方債務壓力交織,拖累整體投資增速,對經濟復甦構成長期制約。
王赫補充道,房地產低迷動搖了中國經濟根基。作為支柱產業,房地產的下行加劇了經濟壓力。儘管去年9月以來官方出台多項刺激政策,但效果逐步減弱,難以扭轉結構性困境。
外部環境與關稅戰影響 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中美關稅戰是導致4月數據下滑的直接因素之一。中共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美國對華加徵高額關稅,嚴重衝擊雙邊經貿關係。儘管5月10日至11日中美協商同意大幅降低關稅,為經濟提供了短期緩解,但他坦言國際環境依然嚴峻。
王赫表示,關稅戰對進出口影響顯著,4月貸款數據斷崖式下降即為佐證。他透露,官方公開數據與內部數據可能存在差異,實際經濟形勢或更嚴峻。中美關稅戰90天緩和協議為經濟提供短暫喘息,但其影響已通過就業和消費信心下降顯現。多家機構估算,關稅戰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超千萬就業人口,加劇經濟壓力。
黃大衛則認為,關稅戰暫停可能刺激部分外貿訂單回流,5—6月經濟或微幅回暖。但他警告:「內需依然疲弱,人民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信用鏈持續惡化,地方債壓力巨大;青年與白領就業結構錯配,造成長期需求扭曲。」這些結構性問題難以在短期內修復。
復甦前景偏悲觀 三大「系統性風險」
關於中國經濟是否具備官方宣稱的「韌性」,專家意見謹慎。黃大衛說:「韌性尚存,但難以掩蓋全面放緩的現實。」
他表示,高科技製造業(如新能源車、太陽能)仍有增長,但對GDP拉動作用有限。內需疲弱、房地產拖累及青年失業率高企是三大「系統性風險」,僅靠出口或短期刺激難以化解。
他形象比喻:「中國經濟如一輛漏油的卡車,仍在行駛,但司機強撐著說『沒問題』。」
王赫則認為,所謂「經濟韌性」更多是官方宣傳話術,實際經濟運行「非常糟糕」。關稅戰加劇下行壓力,官方刺激政策邊際效應遞減。在關稅談判中,中共大幅讓步,反映出經濟難以承受進一步外部衝擊。
短期回暖難掩中期挑戰
展望未來,專家對二三季度經濟走勢持謹慎態度。黃大衛預計,關稅戰暫停可能帶來短期「假復甦」現象,第二季度數據或略有改善,但若無強有力政策刺激,第三季度經濟可能再度下探。
王赫分析,五六月份因補貨和囤貨需求,經濟指標可能短暫好轉,但二季度整體表現預計弱於一季度。第三季度走勢取決於中美關稅談判結果。若談判破裂或無重大進展,經濟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加大。此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與經濟下行密切相關,原油和鐵礦石價格低迷進一步印證需求疲軟。
結語
中國4月份經濟數據揭示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雙重挑戰。內需不足、房地產低迷及外部不確定性共同拖累增長動能。儘管關稅戰緩和提供短期喘息,但結構性問題與系統性風險依然嚴峻。專家一致認為,短期內中國經濟或現微幅回暖,但中期復甦前景偏悲觀,需密切關注政策動向與外部環境變化。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圖為大陸樓市示意照。(AFP)
Previous Article報告:中共針對美聯邦退職人員展開間諜活動
Next Article 美試射具核能力導彈 展現三位一體 威懾中俄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