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7月31日訊】(記者楊茜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罕見在會議通稿罕見列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同作為「十五五」時期的指導方針。會議同時也提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傳統意識形態。這種全套羅列的做法,引發外界對中共內部路線鬥爭的高度關注。
有學者指出,在近年來中共高層文件高度聚焦「習近平思想」的背景下,此番做法不尋常,顯示中共可能正在調整內部宣傳重心,有意淡化「新時代思想」的獨尊地位。中共文件更透露出習近平受到來自黨內的壓力,不再堅持其個人「思想」。
四中全會推遲一年 據稱高層博弈激烈
原定於2024年秋季召開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遲遲未舉行。根據新華社報導,政治局會議決定將四中全會安排在2025年10月,整整推遲近一年。北京一位政壇知情人士透露,對四中全會的發展方向,高層爭議不斷,不少在任和退休幹部對當前經濟困局感到不滿,要求習近平回歸務實發展,「多搞經濟,少搞鬥爭」。
該人士稱:「這次通稿重新列出鄧、江、胡時期的理念,是習妥協的結果,四中全會公報將可能吸納部分改革開放思路。」
完整羅列前任思想 顯示習近平遭遇黨內掣肘
對此,研究中共黨史的章城西(化名)7月31日對表示,雖然中共二十大報告曾提及鄧、江、胡的執政理念,但從2023年起,官方重要文件多僅保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表述:「觀察人士注意到2024年,李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只提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未再提及江澤民和胡錦濤,顯示習近平有意與前任劃清界限,突出其個人地位,這方面,中共黨內離休幹部早和元老有諸多不滿,我聽說的就有朱(朱鎔基)、李(李瑞環)兩人,其他的更多,因此,習近平只好退讓」。
章城西認為,此次會議重新點名前任領導人的思想體系,是一種信號,「顯示習近平思想在黨內遇到挑戰,高層對其執政路線可能已有所保留。」
他指出,去年三中全會閉門召開期間,習近平曾遭遇黨內不同聲音,今次的調整可能是被迫回應,「元老和技術官僚希望重回胡溫年代的治理模式,儘管習近平未必情願,但不得不暫時妥協,這是大勢所趨,就像李克強離任前和公務員同事說的『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面對內外交困、經濟下行和民間信心不足,習近平可能嘗試通過重提前任路線,恢復政策延續性與黨內「正統性」。
關注中共黨內人事與政改議題的旅美中國問題研究者馮先生表示:「過去幾年中共政策高度集中於習近平個人思想,其他領導人的理念幾乎被邊緣化。但現在地方財政吃緊、外資撤離、社會信心流失,中央可能意識到需要團結各方,重提鄧江胡執政路線,就是一種釋放團結或調和信號。」
他同時指出:「不過,現在的中國和江胡時代已大相徑庭。那時中美關係密切,外國投資者積極進駐;而如今則是封閉、審查、去風險,資本信心正在加速流失。」
政策表述回歸技術理性 評論稱「新時代」話語正在弱化
會議通稿中還提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推動『兩重』建設」「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強調「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北京一位大學政治學者郭先生表示,這些政策措辭雖然未直接回歸前任執政綱領,但在技術治理層面呼應了胡錦濤時期「統籌區域發展、注重增長質量」的方針。
郭先生認為,這說明「新時代」話語的核心特徵正在淡出,「雖然習近平的名字仍被強調,但通稿的語言結構、政策重心已經不同以往。」
而旅日學者常陽受訪時表示:「這不一定是徹底否定新時代思想,而更像是在複雜局勢下的政策調和和理論『補鏈』。在黨內建構新的合法性,或許是更現實的目標。但無論如何都表明習近平的處境微妙」。
儘管此次會議重提前朝理念引發輿論關注,但也有觀察人士提醒,若接下來的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中未有實質性政策調整,單靠話語層面「象徵性致敬」,或難以扭轉當前經濟與治理困局所引發的廣泛不信任。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