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经济议题成为讨论主轴,会议聚焦于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挑战,及探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策略。然而,尽管会议中强调「经济光明论」,但具体的改善经济措施仍显不足。
三中全会强调「经济光明论」,向外界传递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光明的讯息,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试图将这些挑战描述为可以透过发展和转型克服的问题,然而,具体措施仍集中在意识形态和宏观政策层面,缺乏针对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政府推出的数千亿促进消费的计划,但未能有效应对国际资本外流、技术投资减少等问题。
中国经济压力 急推「光明论」官方宣传策略
「经济光明论」是中共在面对国内经济压力时,推出的官方宣传策略,试图使用积极的语调和愿景提振信心。它强调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和转型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希望借此稳定市场和社会情绪。然而,这一论调被批评为过于乐观,且未能有效应对当前经济状况,如青年失业、房地产市场低迷、民生消费不振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中共在国际间的经济角色正在转变,且面临来自外部的技术封锁与资本撤出,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此外,中国政府的强硬政策和对外扩张的行为,引发国际社会的警惕和防范。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已从过去的全球经济引擎,逐渐转向需要关注的风险源,使其国际影响力面临严重挑战。
台湾高科技产业挂帅 全球供应链占重要地位
台湾以高科技产业和稳定的市场环境,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台湾的经济政策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相形之下,中国经济大多依赖投资和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使其在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性问题时面临多重挑战。
三中全会的经济议题,聚焦于应对当前挑战和推动发展,但所谓的「经济光明论」在具体措施上仍显不足。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角色正面临挑战,与台湾相比,中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严峻,未来的经济竞争力也可能受到阻碍,而台湾凭借高科技产业和灵活的市场政策,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必定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