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訊】(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中共體制內的權貴歷來享有「特供」商品,日前中共公安部宣布三個月查獲逾30萬瓶「非法特供酒」,涉案金額近9億元人民幣。熟悉中共體制的人士透露,中共所謂打擊非法特供,只是各級政府搞創收、「割韭菜」的方式;而現在真正的特供,並不寫「特供」字眼。
中共大量收繳非法特供酒 前大陸企業家:巧立名目「割韭菜」
中共人民網6月10日報導,中共公安部聲稱在全國打擊冒用黨政機關及軍隊等名義生產、銷售「特供」「專供」,3個月繳獲非法「特供酒」31.8萬餘瓶,「打掉跨地區職業製假售假犯罪團伙48個,抓獲犯罪嫌疑人417名,涉案金額8.9億元(人民幣,下同)」。
原深圳企業家王應國6月10日向表示,事實上中共從來不會真的花大力氣去打擊非法特供,就像中共稱打擊非法占用地、打擊非法採礦一樣,目的就是給各級官員一種「割韭菜」的辦法。
「執法行動的目的就是抓一批『韭菜』來罰款,給下面的人創收。它重要的是創收。因為共產黨它說了算,哪有什麼非法和合法的?」
王應國說,這是中共斂財的辦法。「比如說人家生產酒,因為應客戶的需要,上面印著一些『特供』『專供』的字樣,倒不是什麼非法,只是一種市場營銷的手段。」
王應國表示,共產黨一黨專政,本身就是一個特供體系,中央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自留地」。他說以前在國內,每年會拿到很多這種特供酒,比如軍隊裡面有叫做「南海」的特供酒。他認為現在中共說打擊非法特供酒,實際上就是巧立名目弄錢。
「以打擊非法特供酒的名義,進入別人合法的企業查扣人家的酒,隨便扣個帽子,又沒有講道理的渠道。」
據官媒中新網今年5月9日報導,早在2013年,中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5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的通知》,正式取締了「特供」「專供」標識產品。
但「特供酒」與「專供酒」似乎屢禁不止。官方聲稱,特供酒已成為一門用低檔白酒灌裝、勾兌的暴利生意,並不時宣布相關清查行動。
茅台酒因「特供」知名 知情人揭真假「特供酒」內情
茅台酒一度被外界視作是中共官場腐敗的代名詞,成為各軍區、各軍系統、各機關的「特供酒」,近年常被用在官場送禮、賄賂上。據報導,每年供給政府和軍隊的茅台酒比例占其總銷量的60%。
2005年,中共軍隊曾訂製了「戰備茅台」,用行軍壺盛裝。負責採購茅台酒的是軍中管錢、管物、負責採購的總後勤部。
近年來,因茅台酒而落馬的中共官員並不少見。如中共前總後勤部副部長谷俊山被抄家時,在他豪華的將軍府邸中搜出1,300件茅台(一件茅台是6瓶或12瓶),價值相當於1,560萬元。
不過,有關假茅台酒的消息也時常見諸報端。
2018年2月,澎湃新聞報導,從貴州省仁懷市區到茅台鎮,形成了從製假到包裝的完整產業鏈。過年期間,茅台等高端白酒需求量增大,「飛天茅台」甚至出現斷貨的情況,假冒茅台酒乘虛而入。但該文章隨後被蹊蹺刪除。
大陸律師楊生(化名)6月10日對表示,市面上的茅台確實絕大部分都是假的,因為真正的茅台酒,軍方都是直接上公司去提的,各個大使館,以及省部級的招待用酒,雖然是特供,但實際上酒瓶上是不寫特供的。而凡是寫上專供、特供的,大部分都是打擦邊球。
「你買不著真的,凡是包裝上寫上特供的,可能都是假的,真正的特供,是不寫『特供』的。然後是專門渠道送,這樣保證它的真。」
「特供」菸酒被指「毛時代遺毒」
中共權貴歷來有豪喝茅台酒的傳統。2001年2月14日的《新民晚報》第11版《酒仙謝晉》記錄,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大饑荒期間,百姓哀鴻遍野,中共總理周恩來還可以暢飲茅台。
近年中共與共產小兄弟的交往,也以茅台酒為媒。2018年3月26日,現任黨魁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到訪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設宴,有網民從現場圖片中發現,侍應手中握住的是兩瓶「醬瓶矮嘴茅台」,這種茅台市面罕見,屬特供酒,當時網上專賣店標價高達128萬元一瓶。
熟悉官場的北京人王先生6月10日對表示,特供類產品無非是搞階級崇拜,還是毛澤東時代的「遺毒」。
他提到特供菸,比如長城雪茄創牌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創牌之初也是為中央首長捲製特供。
「我曾經問過公安和國安的人,現在特供(菸)只限於省級招待所,還有就是省級軍分區,駐地市級單位一般很少。但是也有備貨。這種菸只在釣魚台國賓館內部有,市面上不太可能流傳。」他說。
責任編輯:李仁和#
推薦閱讀:
茅台董事長死亡 「茅台會」覆滅涉中南海權鬥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MAOTAI, CHINA - SEPTEMBER 22: A sign reading "Maotai Liquor Town" is seen on a street on the Chishui River on September 22, 2016 in Maotai,Guizhou province, China. Distillers in the famous Maotai town along the Chishui River produce well over half of the country's baijiu, the potent traditional Chinese wine made with fermented sorghum that is popular at state functions and often sells for hundreds of dollars per bottle. The most famous wine brands have long used the Chishui as their prime water source, giving the 437-kilometer long mainstream of the river a treasured reputation as being the "River of Wines". That the area is also revered as the site of a 1935 revolutionary battle led by Mao Zedong during the historic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has fortified efforts to protect the ecology of the Chishui and the river basin. This year, government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that the river crosses imposed strict measures to curb sewage disposal, over-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s a result, the Chishui, which literally means "red water river' due to its reddish sentiment, is the only branch of the upper Yangtze that is not polluted, has no dams or reservoirs on its mainstream, and will eventually have a full ban on fishing. Authorities also closed nearly five hundred distilleries and paper mills. Major distillers dependent on the health of the "River of Wines" pay millions of dollars per year toward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and enforcement. (Photo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茅台酒廠示意圖。(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陸男駕快艇闖台淡水碼頭 台灣海巡監控並查處
Next Article 端午節前夕 重慶、湖北龍舟翻船致4死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