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訊】(記者欣玲採訪報導)中共財政部近日發布新規,對部分歐盟進口醫療器械參與政府採購提出限制,引發業界對中歐經貿關係走向及中國醫療體系運行風險的廣泛關注。多位學者與醫療從業者指出,該政策雖為對歐盟近期貿易行動的回應,但恐導致普通患者成為最大受害者。
根據中共財政部7月6日公的《通知》,預算金額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政府採購醫療器械項目,若涉及進口產品,須履行特別審批程序,且不得允許歐盟企業(不含在華歐資企業)參與投標。若非歐盟企業所供產品中含有歐盟製造部分,其金額比例不得超過合同總額的50%。對於「採購需求只能由歐盟產品滿足」的情況,政策允許申請特別審批,並不溯及既往項目。
一位熟悉財政系統的政策知情人士向透露,此次措施主要是針對歐盟近日針對中國電動車與工業產品實施的反補貼調查與懲罰性關稅,屬於中方報復性回應。不過,對中國患者影響較大。
去年11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加徵為期5年的關稅。今年6月20日,歐盟再度推進類似措施,將中國企業排除在價值500萬歐元以上的醫療設備公共採購之外,稱此舉是為促使中共結束對歐盟生產的醫療設備的歧視性待遇。
針對中共這項限制政策,北京大學經濟學者方敏(化名)對表示:「歐盟在醫療影像、介入設備、神經外科系統等領域仍是中國主要進口來源。該政策短期內會對國內醫療機構的設備更新與採購造成壓力,中長期或能推動部分國產替代。」但他同時警告,若忽視核心技術與材料的實際差距,該政策可能導致研發周期延長、醫療資源緊張,其代價終將轉嫁至一線醫療機構與患者。
醫生警告:醫療設備採購將受阻 臨床風險升高
上海華東醫院退休外科醫生李方林(化名)指出,雖中共該政策設有審批豁免機制,但高預算門檻與複雜的審批程序,可能令部分醫院無法順利引進所需高端設備。「若政策執行過於剛性,會影響醫生的治療策略與設備更新效率,進而損及病患權益。」
同時具有經濟背景的李方林進一步表示,中國國產高端醫療器械雖有技術進展,但部分細分領域如神經、眼科等仍難以完全替代歐系產品。「該政策的長期目標是推動國產替代,但不能忽視眼下臨床現實與病人急需,否則只會讓老百姓受苦。」
患者擔憂藥品供應受限 自費治療恐中斷
在一線醫療實踐中,該政策帶來的影響已引發醫界擔憂。一位曾在上海瑞金醫院工作的退休外科專家(化名)對記者表示,「高端醫療設備被限制採購,可能降低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像神經外科與高階影像系統,很多醫院高度依賴歐美品牌,若採購受限將直接影響臨床操作。」
患者方面亦多表達不安。成都、武漢及太原多地的患者告訴,他們反對這種「損人不利民」的貿易反制。來自山西太原的眼疾患者陳先生表示,其治療黃斑病變所使用的針劑為德國進口,需自費購買,「若政府不再採購這種藥,會不會影響供應?作為普通病人,我很擔心。」
針對民間焦慮,學者方敏呼籲,中共當局應設立科學評估與彈性機制,以避免「政策初衷」與「實際效果」產生偏離。需保障醫療可及性,避免讓普通民眾承擔過高代價。
責任編輯:林琮文#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圖為示意圖。(AXEL HEIMKEN/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多番掙扎後 中國超市巨頭人人樂正式退市
Next Article 中國多家名企關門 分析:關停潮或剛開始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